伏 羲 庙 |
伏羲庙: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 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座落在天水市城区西关伏羲路北。该庙坐北向南,现存建筑为两门三进,布局严谨规则,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轴线。坊、亭、庑、殿疏密有致,布局对称,主体建筑前后排列在主轴线上。 | 伏羲庙,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 又名太昊官,俗称人宗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保存最完整地伏羲氏礼祭祀庙宇。该庙坐北向南,现存建筑为两门三进,布局严谨规则,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轴线。坊、亭、庑、殿疏密有致,布局对称,主体建筑前后排列在主轴线上。196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地重要地点。
牌坊 原有三座,即“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牌坊。 “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创建。牌坊通高11米,面阔3间计划10米;檐楼三架,两级庑殿顶,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 “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西牌坊界西墙。牌坊下各立一石,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 大门 仪门 前院 大门又称正门,前门,头门。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创建。面阔5间计17米进深2间计划5.4米。 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公元1532年)创建。明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蒙”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通道式建筑。 前院在大门和仪间,东西界墙。原院除连结大门,仪门次间的两条石砌甬道和道旁列植的古柏外,别无他物。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国民政府这政部荣誉军人第十三临时教养院依院内东西墙盖办公用房。1989年至1990年间,天水市博物馆依其旧址建成文物展览大厅,东西各一列。
中院 先天殿
中院处仪门和先天殿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的主体院落。先天殿居后中,东西两侧分列朝,碑廊,钟鼓楼,构成典型的四合院。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公元1483~1484年)创建的太昊宫是其前身,始成今制面阔7间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风,仙鹤,麋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中,灵气逼人。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原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30年(公元1941年)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现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半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作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
朝房 分列于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中院、第三院都有。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创建;现存太极殿东侧3间,悬山顶,土木结构。1989年,天水市政府投资在先天殿露台前东西两侧重建朝房各5间,出廊式悬山顶砖木结构。 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伏羲庙的朝房平时闲置,举行祭典时用以接待官员或相关人员,成为小憩用茶的场所。在清代一些潜心科举考试的士子,借住朝房,彻夜苦读。 钟楼—鼓楼 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这是仿宫殿式建筑的又一例,按古代惯例,文官上朝走西边甬道击鼓而进,开官走东边甬道击钟而进。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来是封闭式的,只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云致。 钟楼在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骓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
来鹤亭 来鹤亭 在先天殿西,自成院落。亭院之东墙即庙之西墙。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秦州知州李宏主持重修伏羲庙,忽有白鹤飞临庙柏,古人视鹤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为此建来鹤亭以资纪念。
先天殿正脊天宫宝刹
走进伏羲庙,但见庭院疏阔,古树森森,相传院内原有64株古柏,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种成,遗憾的是现在只剩37 棵,这些古柏苍劲挺拨,冠盖参天,自然得到园林专家的称赞,喻为国内罕见的古木殂品,明静清雅的环境衬抚出伏羲庙的周易,堪称一部世界性经著作。 由于伏羲以上古文明的伟大贡献,所以我国祭祀伏羲之礼世代绵延,经久不衰,每年春秋两次,每年正月十六为伏羲诞辰,实为春祭,农历七月十九,为伏羲祭日,举行秋祭,羲皇故里天水对这位人文使祖的祭祀更加重视,每年春秋二季都在伏羲庙隆重举行,在这里多次举办伏羲文化节,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旅游观光,寻幽访古,步入伏羲庙寻根祭庙。
祭祀程序
据张鹏《太昊庙乐曲》、胡缵宗《太昊庙乐章》,明嘉靖时秦州伏羲庙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七部分。仪式大致为:祭日清晨,知州着朝服率僚属士绅等在鼓乐中出榜迎神,而后由专职祭祀人员陈献各种祭品,如牲牢、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玉帛等。《太昊庙乐章》第二章《亚献》说:“牺牲即浩,俎豆载磬。”第三章《终献》说:“洁帛既陈,清酤复献。”指的就是陈献祭品的情况。接着在音乐歌舞的氛围中结束供献。祭典正式开始,知州宣读礼部侍郎特颁的祭文,而后主、陪祭人员行拜礼;而后城乡民众敬香火。当暮霭降临,“日欲暝兮月将晖,雾蔼蔼兮烟霏霏”,则撤去祭品,毕恭毕敬地送神灵升天。请代祭祀程序、礼仪仍就是神圣严肃的。正月十六日零点,礼炮九响,正祭开始,屠宰乌牛、白马、猪三牲献血,清洗后将头架于供桌;杂陈果品、糕点、茶酒等物,而后由民众敬香。早晨八时许,典礼开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读祭文,行三拜九叩礼(后改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礼,将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后将灰送至 河中。
祭祀日期
汉代,伏羲被定为春皇,祭礼在春天举行。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确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即依据这两个日期祭祀。明初袭元制。后将历代帝王的祭祀改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台山伏羲庙和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日期被确定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秦州知州李宏申报甘肃省布政司,请求恢复明代祭祀,未获批准,明代确定的祭祀日期逐渐废止。民间相传正月十六日是伏羲氏的诞辰,于是秦州伏羲庙的正祭日期遂改为正月十六日,一年一度。而卦台山伏羲庙的祭祀日期则为正月十五日和二月十五日,一年两度。民国沿袭。1988年,时值龙年,天水市政府主持举办伏羲祭典活动。由于伏羲是龙的象征,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为龙的生日,遂将1988年的公祭活动定在本日,此后正式成为天水伏羲庙的祭日。
祭器祭品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猪两牲。宋改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猪三牲。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庙沿袭用太牢。据《明代.礼志》、胡缵宗《太昊庙乐章》所记,祭祀时陈设的祭器有登、刑、笾豆、俎、 、 、爵、尊等,分别盛肉类、羹、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设玉帛等物。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为乌牛、白马、猪等三牲,陈设祭器祭品较前简略。民国在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献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1988年恢复祭祀,主祭品用猪2头,古代礼器不存,祭品用普通的盘碗陈设。
乐 舞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陕西监察御史张鹏巡察秦州,考察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情形,见伏羲庙祭礼简陋,没有健全的乐舞制度,不足以突出“羲皇故里”的特色,便邀秦州知州黄仕隆制礼作乐。胡缵宗《太昊伏羲庙乐记》说:“(张鹏)乃邀仕隆召工制器, 、翟、冠、袍之属必 ;制罔不合,而敬可持矣。”乐舞大抵当时文庙使用的礼乐制作。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伏羲庙条,可知明代乐舞规模大抵如下:“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之乐。乐器三十有六,乐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可见场面十分壮观。清以来乐舞失传,晚请时祭祀已无乐之舞,或以一些戏曲中与祭祀场面和合的音乐代乐,或以夹板舞之类的舞代舞
祭祀乐章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陕西监察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主持制礼作乐,完善伏羲庙祭祀规程。张乃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以配合祭祀作乐。乐章哀婉华丽,文采飞扬,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祭祀的盛大场面。同时,胡缵宗依据明代通行的文庙祭祀乐章撰《太昊庙乐章》七章。乐章规范典雅,展示了伏羲庙祭祀的所有程序。当时张的乐章由黄仕隆负责刻石立碑;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秦州知州李宏支持重刊(碑现存天水伏羲庙西碑廊),可证明清两代祭祀用的此乐章,而胡的乐章只是参考使用。
迎神 山矗兮水悠悠,风瑟瑟兮云攸攸。殿阒旷兮鸟柔,声天元冥兮树色。幽谐鼓吹兮肴馐,纷拜兮恭献酬。神之来兮灵色周,驾玉龙兮乘苍虬,銮锵兮旆皓皓,宛在清虚烟上头。 送神 日欲螟兮月将晖,雾雾霭霭烟霏霏,湛桂醑兮天熹微,陈琼筵兮神依稀,钟鼓间兮琴瑟希,凤吹兮鸾归。神犹眷兮欲挥鸣苍佩兮垂丹。来何从兮去何从兮何适,松柏穆穆兮鸟雀飞。 迎神 天生羲圣,广大变通。立极垂易,列圣攸宗。天子致祀,仪文式崇。神之鉴之,昭格雍雍。 初献 牺牲既洁,俎豆载馨。鼓琴鼓瑟,惟圣惟灵。文敷八卦,道衍六经。报功报德,惟格惟歆。 亚献 洁帛既陈,仪度酤复献。惟祀雍容,维灵缱绻。八卦初传,斯文式宪。神其来昭临,歆此亚饭。 终献 律吕既翕,仪度复详。在天上帝,在帝羲皇。河图垂宪,龙马回翔。惟神昭格,眷此帝乡。 彻馔 神之来兮,见龙在田。神之去兮,飞龙在天。牺牲斯报,琴瑟斯宣。神其眷注,鉴此衷虔。 送神 龙乘秘殿,云复行宫。卦台斯格,纪邑攸同。太羹金注,元洒玉溶。瞻依犹切,陟降曷从。
人文始祖 羲皇故里 研究会 华夏第一庙 伏羲文化 历史名人 http://www.xhgl.com/
|
198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水
|
|
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同志在天水宾馆亲切接见了天水党政军领导并欣然挥笔留下了“羲皇故里”的题词
|
|
朱镕基同志在放牛村视察
|
|
乔石同志在天水视察时接见党政领导
|
|
邹家华同志在天水视察时在机场接见党政军领导
|
伏羲.女娲: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他们是原始部落社会时期的领袖。“大目、山准、龙颜”的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书契,钻木取火,始创八卦,旋定历法,始创嫁娶,使人类走上文明之途。后来人类遭遇洪水,人种灭绝,只剩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两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类。次后,女娲代伏羲为首领称女希氏。诸侯共工与祝融争斗天下,头触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娲乃以五彩石补天,这几乎与西方洪荒时代传说一模一样。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初祖,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轩辕.嫘祖:历史上称为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崛起于成纪,与妻嫘祖一起成为继伏羲神农之后的氏族集团领袖。从轩辕开始,华夏氏族逐渐归顺结盟统一,开创了战事征伐、疆域开拓、经济农桑的新时代。 |
嬴非子:嬴秦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好畜牧而应周孝王征召(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十三年),在 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无马不成行,无马不成军,驭马和军马在经济、交通、国防上作用十分重大。因此,周孝王封嬴非子为附庸(国),准许在秦地(即秦亭,今张川县后川河谷)建邑,号称嬴秦。秦由此正式成为周朝在西域的封国,开始了秦族走向强盛的历史。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非自第五代孙,居犬丘。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内乱,犬戎族乘机攻破周都镐京,西周灭亡。时秦襄公率兵保护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秦襄公作为东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诸侯,原周王室直辖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赐于秦作为领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名嬴任好,在位38年,春秋五霸之一,都雍城(系陕西凤翔县境),称霸西域戎国,从此,秦的名称随戎族(后称匈奴)流动向异域传播,“秦”成了域外民族对中国的称呼,古波斯文中“赛尼”、《圣经》中“希尼”都是“秦”的音译。 |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
李特、李雄:(?--公元303年)巴氏族,原为巴西宕渠人(今四川曲线渠县),后迁居略阳(今秦安县东南)。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饥民起义,推李特为首领,率众二万余人,与晋军作战,先后南攻广汉、成都。公元303年,攻取成都少城建国,年号建初。李雄(公元274年--334年),李特之子,公元303年继父位攻克成都,称成都王。公元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
苻洪、苻坚:(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阳临渭人(今秦安县东南),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东晋时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不久,自称三秦王,建立前秦政权。苻坚(公元338年--385年)二十岁时立自己为大秦天王,三十一岁时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等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而败,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
姚苌、姚兴(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姚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苌子,在位22年,注重农业,兴办佛教和儒学,学生达一万余人,先后灭西秦及后凉,与北魏、东晋对抗。 |
吕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后凉的建立者,略阳人(今秦安县),初为苻坚将领,率兵攻西域,后割据凉州,建国后凉。 |
李 嵩(公元351年--公元417年)西凉建立者,李广16世孙,祖籍成纪(今秦安县),世居西凉,曾任宁翔将军,得河西六郡,自称凉公建都敦煌,称西凉国,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其重教育才,屯田边关的建树,为后代所颂扬。 |
李渊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李之后代,隋朝时任谯州、陇州、歧州三州太守,太原留守。隋末起义,兵出太原,直指关中,以二十万大军攻入长安,称皇帝,号唐高祖,国号唐朝。李渊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强大繁荣盛唐的缔造者,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割据战乱的局面,其史迹足以彪炳史册。 |
李世民,李渊之子,公元626年继皇帝位,称唐太宗,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时,人民生活逐渐稳定富足,国力日趋强大,唐朝疆域时东至于海,西达西域焉耋,南抵至越南,北入大漠,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东方帝国。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杰出的一位,是少数几个堪称大帝者之一。 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出生于陕西武功。大约是李渊希望他长大后能济世安民吧,所以取名“世民”。他自幼能文能武,诗书弓马无不擅长,且决事果断,不拘小节。,16岁时,隋场帝被突厥围困雁门,李世民给前去救援的将军献计:白天多张大旗,夜里多击锣鼓,以为疑兵,突厥必退。突厥果然以为“王师大至”,急引军退去,雁门之围遂解。 李世民不仅英武有大志,而且屈节下士,善于纳谏。当时隋朝政纲不振,致百姓离乱,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预见到隋朝必亡,于是就输财养土,广交豪杰,后来这些英雄豪杰在辅佐李世民的征战中“莫不愿效死力”,为唐王朝的建立贡献出了文稻武略。 617年,在李世民的一再督促下,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 618年李渊称帝,以李世民功大,封为秦王。此后他西征薛仁呆,平定陇右;东伐刘武周,驱之北逃;南击王世充和窦建德,将他们俘虏,基本统一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反击并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使国家大事渐渐为他专断。八月,李渊传位给李世民,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始。 从627年到649年,二十几年间,李世民励精图治,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倡科举’,兴学校,颁《唐律》,厘定官制;寓兵于农,以农为本,关心民众疾苦,使得唐王朝很快走出了战争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人民生活稳定富足,国家日趋强大。“三代以来,中国之盛未尝有也”。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迎来了史称“贞观之治”的一个黄金岁月。 与此同时,他派柴绍平夏州,命李靖灭突厥、破吐谷浑,遣侯君集击高昌、败吐善、降薛延陀、取龟兹;他还亲征高丽。很快,唐王朝的统治便东至于海,西达焉老()南抵今越南,北入大漠,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 武力攻取的同时,他还运用和亲政策,嫁文成公主于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关系。他还开放国门,通过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和日本,中国和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公元649年,李世民崩,溢为“文唐帝”,庙号“太宗”。 现在,天水人民把他和李广、李白并称成纪三李,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