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知识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易经的思想内容         ★★★ 【字体:
易经的思想内容
作者:佚名    理学来源: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6    

易经的思想内容

二、《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的精髓部分是它的哲学思想。孔子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摒弃了《易经》的卜筮功能和神学观点,专用儒家的哲学观点来解释《易经》。无可讳言,《易经》是一本卜筮之书。卜筮本身就是哲学。在生产力低下古代,人们是用卜筮这种手段去了解和认识自然界和社会,这是一种哲理的推断。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易经》的卜筮理论和方法与其他的“数术”不同,它是根据商周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并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将其抽象成哲理,从哲理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说测到了“十年乃字”(《屯》),就说这个女子十年不能结婚、不能生孩子;测到“夫妻反目”(《小畜》),就说你们夫妻不和、要离婚。而是用哲理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注意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的办法,因而它具有鲜明的哲学理念。

《易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这里我们只能略举一斑。

(一)“孚”是《易经》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六十四卦中,“孚”字就出现二十六处之多。《说文解字》:“孚,信也”。“孚”即是诚信。“孚”的对象有两个,一是对待祖先要用诚信,二是在人的交往中要讲诚信。

周王朝是把祭天与祭祖结合进行,“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庙严”(《礼记·大传》),祭祖的目的是团结族人,凝聚人心。《易经》作者主张,“盥而不荐,有孚顒若”,祭祖要有“孚”,至于贡品吗可以少一些,不荐大牲,“二簋可以享”(《损》)。“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既济》),用牛祭是属于“大牢”,是盛大的祭祀活动;“禴祭”是周朝一种微薄的夏祭,可却能得到上天的赐福,其关健就是“孚”。

在国与国、上与下、人与人的关系上必须讲“孚”,“有孚比之”(《比》),“有孚在道”(《随》),“有孚挛如”(《小畜》),“有孚威如”(《家人》),“有孚顒若”(《观》)……。“有孚窒”(《讼》),大家不能以诚相待,就要发生讼事。如果人人都不讲诚信,“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尚书·吕刑》),那么,社会就要大乱了。

“孚”是什么呢?《易经》作者说:“有孚盈缶,终来有它”(《比》),诚信就像一个装满水的罐子,那样盈满,又朴实无华,外表毫无任何雕饰,供人随时饮用,长久汲取而不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就是以“孚”相交。鹤是诚信之物,夜半而鸣,从不失信,虽说是在幽深之处,其同类却能听到它的声音,二人以诚相感,共饮同乐。诚信又像“豚鱼”,“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中孚》),豚鱼浮出水面则泽上必有风,向东东有风,向西西有风,从不失诚信,打渔人观察风向,就可扬帆远行了。

(二)对立统一规律

《易经》是把卦辞和爻辞接在八卦、六十四卦上的。八卦是由阴(- -)和阳(—)两个符号组成的。这两个符号是贯通一切事物的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乾》和《坤》是对立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阴阳调合才能有万物。《易经》在卦辞和爻辞中虽说没有提到“阴阳”,但无不贯穿着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

在六十四卦中,除《乾》、《坤》、《頣》、《离》、《坎》、《中孚》、《小过》、《大过》这八个卦外,都是两两相对的,即一正一倒称之为“综卦”;这两个相连的卦反映了一个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如:《泰》下乾上坤,天地交而万物通;而《否》卦则是下坤上乾,天地不交而万物塞。《晋》之《明夷》,前者明出地上,而后者明入地中。《暌》是《家人》的综卦,《家人》讲治家之道,呈现了一家人和美的景象;而《睽》卦却与之相反,上《离》下《兑》,离为火、兑为泽,火向上炎,泽向下润,相互背离,形成了一对矛盾。《易经》就是这样来阐明和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的。

   (三)事物是曲线发展的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事物是曲线发展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则“物极必反”。这一思想几乎贯穿了《易经》的始终。

文王所排列的六十四卦次序,基本上就是按事物的发展规律排列的。《乾》和《坤》是六十四卦的总纲,从《屯》至《既济》完成了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但《既济》卦辞却告知“初吉终乱”,接着就是“未济”,事物又回到了初始阶段。古人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春夏秋冬——悟出这样的道理的。当然他们还不知道,事物这个发展规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完成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过程。

再从每个具体卦来看。每一个卦都是由“初”到“上”六个爻组成,初爻是事之始,上爻是事之终;至终之后就“物极必反”,就又形成了另外一个卦,开始了一个新的“小循环”。由此可见,《易经》作者就是这样来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指出:事物的发展从宏观上来说是“履道坦坦”(《履》);但发展的过程却是“无平不陂”,是曲线发展的;发展到最后则“无往不复”,物极必反。《易经》作者告诫:不要“过涉灭顶”(《大过》),“不远复”,“其旋元吉”(《复》)。古人有这样的朴素认识,实是难能可贵!

(四)矛盾的转化

《易经》通篇都充满着矛盾,每一个卦都是一个矛盾的个体。有意思的是,《易经》作者已经意识到两种不同的矛盾,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需》卦是说人们在田野里劳动,“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看来不单是遇到了从山洞里钻出来的几个强盗,还发生了械斗,流了血。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很简单,“需于酒食”、“敬之终吉”,请他们喝了一顿酒,问题就解决了。《易经》作者对解决这类矛盾的总的原则是“唯有解”(《解》),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呵!

另外一种矛盾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就不行了,得用“革”的办法。《革》卦就连孔子都承认写的是“汤武革命”。卦中提出解决类似殷纣这样的事情,要有“虎变”、“豹变”的决心和威力。这一思想在其它卦中也有反映,如:《师》卦说的是要动用军队,用武力的办法解决;《鼎》是以鼎喻国家政权,要让它“颠趾”、“耳革”、“折足”。《易经》作者把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称之为“改命”!正如武王在灭商以后所说:“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史记·周本记》)。

(五)“匪正有眚”——按客观规律办事

古人经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观察,初步认识到了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将受到惩罚。《无妄》卦下《震》上《乾》,雷在天下行,符合自然规律,谓之“天道”;卦中“六二”与“九五”正应,阴阳各得其位,刚柔交合而不乱,这是“人道”。天道和人道都按一定的规律运行,故“元亨”。卦辞诫之“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是说如果不按“天道——自然规律”和“人道——社会规律”办事,将要有灾祸,受到惩罚。这一思想在许多卦中都有阐述。《大壮》卦与《无妄》相反,雷在天上行,有悖自然规律。当事物发展到强盛阶段,如若不审时度势,仍贸然前进,就如“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必然会受到挫折。

(六)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来的

古人已经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来的,也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就是不间断的实践活动,或许经过了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逐步认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这些认识之所以正确,因为它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咸》卦说的是“取(娶)女”,即用男女相亲相爱的经过来说明人的认识过程。男女之间的相互感应,先是“咸(感)其拇”,接着是腓(腿肚子)——股(臀部)——脢(背部)——辅(颚)——颊(腮)——舌,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感应过程。《艮》卦也是用人的身体部位来取象的,是说在对邪恶事物认识上,也是经过了如上这样的过程,主张在“艮其趾”时就制止,若等到“获其身”时就危险了。《随》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官有渝”。“官”指五官,代指思想;“渝”,变化。“官有渝”是说人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发生变化。“出门交”即走出家门与大家在一起,这样就会“随有求得”、“随有获”。古人的这种认识虽说还很粗浅,但却难能可贵!

《易经》还提出了许多古老的哲学思想,如“拔茅茹以其汇”(《否》)——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视履考祥”(《履》)——要进行考察研究,等等。《易经》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这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开发。

 

三、《易经》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易经》虽说产生于西周初期,但它却是对远古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传递了浓厚的古代信息,其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其中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下面我们再简要介绍一下其它内容。

(一)《易经》的军事思想

《易经》记录了古代的一些战争,如“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国”(《未济》),分别记录了商高祖和周先祖季历对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战争,这在史料中得到了证实。还有的现在还无法证实的一些战争,如《离》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王用出征,其有嘉,折首,获首之丑”,但却形象而又真实地描述了悲壮的战争场面和取得的胜利。

《易经》的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师》卦,其主要军事观点有:

出师有名 “出师以律,否臧凶”的“律”多解为纪律(还有的释为军乐),其实,“律”是号令,是战斗的檄文。要出兵征讨,总得有个理由叫出师有名。夏启计伐有扈时,发布临战誓词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商王伐夏时开了一个誓师大会,商王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武王伐纣时也开了一个誓师大会,武王说“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牧》,都说自己是正义的,都是“替天行道”,以此来聚集起民众,否则是不会胜利的。

纪律严明 古代是畜兵于民,平时是民,战时是兵。在没有战争时就要加强军事训练,“日闲舆卫”(《大畜》),掌握驾车打仗的本领。出征时要有严明的纪律,“履错然,敬之”(《离》),步调要一致,行动要统一,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叹,凶”(《离》),士气低落,思念家乡,唉声叹气,就不会有战斗力,则凶,必败无疑,故“王三赐命”,再三地发布命令,严明纪律。

选好主帅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关健是“在师中”的主帅。“王用出征,其有嘉,折首,获首之丑”(《离》),君王亲亲自出征情况就不一样,不但捉到不少俘虏,还斩下了敌人统帅的首级。武王伐纣时,是打着文王的名义,前线直接指挥战斗的最高统帅是吕尚(姜子牙),“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诗经·大明》),所以才取得了这样大的胜利;如若换了一个人,则可能是“师或舆尸”。

一鼓作气 “得敌,或鼓或罢”(《中孚》),遇到敌人,是一鼓作气打下去,还是罢手退兵,这是首先要作出选择的。武王东观兵伐纣时,看见殷尚强大,便退兵;待时机成熟便命令:“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这就是《革》爻辞所说的“虎变”、“豹变”,要“晋其角”、“晋如摧如”(《晋》)突如其然地向敌人发起进攻,不给以喘息的机会。

选择营地 《师》卦用一胜一败的事例,说明了不同的主帅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而得到的不同结果。“师左次,无咎”,“次”就是驻扎,左师选好了驻扎地点,即有利于进攻,又防止敌人偷袭,没有受到损失。主帅如果头脑不清醒,“迷复,用行师,终有大败”(《复》)。宿营时要保持警惕,“惕号,莫夜有戎”,明确号令,派好哨兵,昼夜提防。

善待俘虏 武王伐纣时就提出“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弗迓”即不抵抗的人,“克奔”是来投降的人,此话的意思是,不要杀掉前来投降的人,将来还得让他们在这里服劳役。《师》爻辞“田有禽,利执言”和《比》爻辞“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说的就都是这个意思。古人狩猎时“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群,诸侯不掩群”(《礼记·王制》),对猎物不赶尽杀绝,要网开一面,让强壮的野兽跑过去,便于以后生殖繁育,以此来喻要善待俘虏。

有人说《师》卦是古代兵书的总纲,不无道理!战国时期杰出军事家孙武、孙膑都是从《易经》中汲收了营养,建立了古代军事理论体系。

(二)《易经》的经济思想

商周时期,开始由渔猎生产向农业生产转化,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易经》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思想。

井田制及其阶级矛盾 井田制渊源很古,据说是夏朝伯夷所制。《周礼·大司徒》:“经大地,而共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看来,井田制不单是个土地制度,而同时还兼有贡赋、纳税、户籍、祭祀乃至兵役等各项制度,是周王朝的政治和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是将国有田地按沟、渠、路自然分割为方块,土质较好的地由贵族耕种,谓之“公田”;将另一部分分给农奴一家一户耕种,称之“私田”。《诗经·大田》:“人弇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是说乌云涌起,细雨绵绵,既下在了公田上,也下在了我的私田上。《需》卦描述了集体劳作的场面。人们在不同地块上劳动,“初六,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是说在郊外一块地上劳动的时间很长,但没有发生什么事。“九二,需于沙,小有言,无咎”,在一块水边沙滩上劳动时,却发生口角之争,但最后问题解决了。“九三,需于泥,致寇至”,在一块肥沃的田里劳动,却招来了一伙强盗,大概是抢庄稼的吧。怎么样解决这样的矛盾呢?解决的办法是“需于酒食”、“敬之”,擺上酒食,以礼相持,问题就解决了。集体劳作时离家很远,是要送饭的。《诗经·七月》:“同我夫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说的是农夫自己妻儿来送饭的情况;《诗经·甫田》:“以其夫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说的是贵族(公田主人)与妻儿来送饭的情形,这是一种笼络的手段。在穴洞里摆上了酒食,并有“不速之客三人来”进行说合,最后问题解决了。这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井》卦说的就是井田制。卦辞 “改邑不改井”,是说城可以迁,但井不能动;如果说的是汲水用的井,那当然是不能随邑迁而移了,这实则是以井来喻井田制,都邑可迁,但井田这个制度不能变。井田制的好处是“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它像井水那样,不因盈满而冒出来,也不会干涸,永远让人们饮用,“并受其福”。井是养生的,老百姓可以从中得到好处,贵族可以得到实惠,缴纳的税赋还可以供王宫享用。至于“井泥”应该将泥掏出,“井甃”应该把井壁修好,但不能废掉,让它永远“井洌寒泉”。

自求口实  《颐》卦提出了一个“自求口实”的重要经济思想。“颐”是养生之道,“观颐”就是观察养生之道。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是:“自求口实”,即自己养活自己。作者反对两种作法:一是“舍尔灵龟,观我朵颐”,龟是神圣之物,它长时间不吃不喝也可生存,这么好的条件不用,却总是观察别人是怎样吃饭。二是“颠颐,于丘颐”,颠倒过来总是向上伸手,要钱、要物。作者认为这是“拂经”——违背学理,“拂颐”——违背了养生之道。在养生问题上,应该“由颐”,不断充实国库,采取的办法是“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像老虎那样死死盯住“灵龟”,使财富源源不断而来。

损下益上,损上益下 有人说《损》、《益》两卦是周王朝的财政思想,也是有道理的。损和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损是减损下面而增益上面,将下面的税赋聚敛上来,充实国库;益是减损上面而增益下面,将国库的财富“利用为大作”——类似修洛邑那样大动土木,“益之用凶事”——用于救灾。两卦爻辞都说“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十朋之龟”是贵重的,一个是从下往上赠,一个是从上往下送,相互都不要推让,是说损和益都要舍得。这个思想是不错的,但对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商品经济的萌芽 《易经》虽说只有4929余字,但却记录了当时的许多物产和生产、生活用具等。植物有:杨、柳、桑、杞、茅、苋陆、蒺藜、葛藟、瓜……,动物有:牛、羊、豕、鹿、虎、豹、狐、龟、鱼、豚鱼、、鲋、鸟、鸿、雉、隼……,用具有:床、舆、鼎、缶、瓶、瓮、筐、樽、簋、斧、牿、矢、帛、袂……。这就给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大壮》卦“丧羊于易”,《旅》卦“丧牛于易”,说的是商祖王亥的事,有可能是赶着牛羊去有易国交易而被抢,这是最原始的商品交换。《小畜》、《大畜》、《旅》诸卦都反映了经商的情况。作者提出“不家食,吉,利涉大川”的思想,“不家食”就是不坐吃山空,要走出家门,翻山涉水,出外进行商品交易。当时道路艰难,旅途又不安全,给经商带来了不便。《小畜》卦描述了出外经商返回的情況,刚出发时“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刮西风看来是不会下雨,他们结伴而行,“牵复”“孪复”,尽管这样,还是发生了“舆说辐”的事情,《大畜》卦也说“舆说輹”,可见当时道路是相当难走的,经常出现弄坏车轮子的事。不过还好,由于大家齐心合力,加上老天帮忙,“既雨既处”,雨下了一阵又停了,经商的队伍顺利地回来了,收获还算不小,“富以其邻”。这很像《诗经·正月》的一段描写: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子。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顺尔仆,不输尔载。终踰绝险,曾是不意。

《旅》卦所说的经商情况就更惊险了,他们住的旅店着火了,鸟笼子被烧了,童仆跑掉了,牛也丢了,只有号咷大哭。

爻辞说“得童仆”、“得其资斧”、“鸟焚其巢”、“丧牛于易”、“丧羊于易”、“童牛之牿”、“豮豕之牙”……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交换的商品有牛、羊、豕、鸟及斧一类的生产工具等,还有奴隶。这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交易。

(三)《易经》的教育思想

周王朝是非常重视教育的,《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之南,大学在郊。”《竹书纪年》载:“三十七年,周作辟雍。”“辟雍”就是大学。在《蒙》卦集中反映了周的教育思想。

教育主客体 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明确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我”是教育者,是“传业解惑”的;“童”是受教育者,是来接受启蒙教育的。一个“求”字道出了双方的关系,有求则有应,有应则有管,老师就有管教的职责。

教学内容 《礼记·内则》介绍周的教育情况时说: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通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蒙》卦简约地介绍了学习的内容。第一门课程是“筮”,教之卜筮之术,即“数日”。郭沬若据此推断“史巫大概是掌管当时教育的”。第二门课程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梏”,是法律教育。“刑人”是犯罪服刑的人。“桎梏”,是脚镣和手铐,引申为刑罚和监狱。利用犯人的犯罪事实来教育儿童遵纪守法。第三门课程是“包蒙”。《说文解字》:“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始于子。子,人所生也。”“包蒙”是用“人之初”来教育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好象讲的是生理学,从引申意义上来看,说的可能是历史,是否从三黄五帝讲起就不得而知了。第四门课程是“纳妇吉,子克家”,讲的是成家立业的道理。第五门课程是“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讲的是婚姻大事,“勿用取女”是对男子的,不要强行下迎。“见金夫,不有躬”是对女子说的,不要见到美男子就心动去迎合。第六门课程是“击蒙”,即学习射御的本领,学习的目的是“不利为寇,利御寇”,不是为了当强盗,而是防身用的。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之一是“初筮吉,再三渎,渎而不告”,这是用卜筮来说明教学的。先讲原文,再反复讲解三遍,事不过三,之后就要靠自己去理解了。这就是孔子说的“举一隅不经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之二是“发蒙”,启发式教学,用犯人的罪行来讲法。这些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我们还在运用。

(四)《易经》的刑罚思想

刑罚,古亦有之,尧时“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尚书·尧典》),禹时“天讨有罚,五刑五用”(《尚书·皋陶谟》),商时“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史记·殷本纪》),周时“文王作罚”(《尚书·康诰》),至穆王时“五刑之属三千”。刑罚是统治者维护和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讼》和《噬嗑》卦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

讼事起因 《讼》卦辞说,讼事的起因是“有孚窒”,即诚信遭到了破坏,这一语道破了讼的实质。《尚书·吕刑》开篇就说:“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复诅盟。”即百姓之间互相欺诈,社会秩序混乱,对于盟誓都可以推翻,这就产生了讼事。

不永所事 对于发生的讼事,应该以调解为主,不要长期纠緾下去。文王对芮、虞两国之讼事就是用“解”的方法,经调解两国和好了。在“讼”卦中提出“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的思想,有些言语之伤,双方都以诚相待,不要没完没了地争执下去,问题就好解决了。“不克讼,复即命”、“食旧德”,官司打输了,能够改变态度,回归正道,守着祖辈留下的产业,这也是可取的。

秉公执法 周朝主管法律的叫“司冠”。《礼记·王制》说:“司冠正刑明辟,以明狱讼,必三剌。”经过三审之后,“告于王,王三又,然后制刑”。《讼》卦辞“有孚窒,惕中”说的是执法者要秉公办事,不循私情;“利见大人”是说最后要由“大人”来栽断。对于“惟敬五行”、秉公执法者,要给予奖赏,“锡之于鞶带”;对于那些“惟官(滥用职权)、惟反(乘机报复)、惟内(假公济私)、惟货(勒索财物)、惟来(贪赃枉法)”(《尚书·吕刑》)者,要“终朝三褫之”,毫不客气地罢掉他的官。这些规定都是好的,能否执行却是另一个问题。

残酷用刑 周时的刑罚是非常残酷的,共有“五刑”:墨、劓、剕、宫、大辟,还有“五过”、“五罚”之法。《噬嗑》卦说的就是刑罚之事。“履校”,给犯人带上桎梏(木制的镣铐)。“灭趾”,砍掉脚趾头。“噬肤”,墨刑,在脸上剌字。“灭鼻”,劓刑,割掉鼻子。“噬腊肉”,“腊肉”是晒干了的肉,指火烤、太阳晒样的刑罚。“遇毒”,毒打,指鞭刑。“噬乾胏”和“噬乾肉”说的是一个意思,指宫刑。“胏”是连着骨头的肉,古字写作“”,一人站在地上,中间有块肉,这块肉是“乾肉”,即阳刚之肉,当指男的生殖器。“何校”,“何”同“荷”,即带上木枷。“灭耳”,就是砍头,大辟之刑。刑罚几乎全有了,足见其残酷性。

以金赎罪 周朝刑法有个规定,就是可以用金赎罪。《尚书·吕刑》载:“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是说对应该处以宫刑的如还有些疑问,可以罚黄铜三千六百两赦免其罪,同时对其它刑罚的赎金数量均作了具体规定。爻辞“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六五,噬乾肉,得黄矢,贞厉,无咎”,说的就是对犯有宫刑之罪的,如果交上“金矢”、“黄矢”,都可以获得“吉”或“无咎”。“九四”是大臣之位,“六五”是君王之位,这大概指的就是“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

(五)《易经》的婚姻家庭观念

男女婚爱 《咸》卦和《艮》卦都形象地描述了男女青年婚爱的情景。

《咸》卦在六十四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乾》、《坤》说的是父母辈之事,《咸》()下艮上兑,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少男少女相感应,表明新的一代开始了。卦中三阴三阳,两两相应,男女相爱,他们“憧憧往来”,不断增加了解,其感应由拇(脚趾)——腓(腿肚子)——股(臀部)——脢(背部肌肉)——辅(颚)——颊(腮)——舌,最后是“朋从而思”,双方定下了终身大事。

《艮》()上艮下艮,艮为山为止,艮又是少男,少男的行为应该有所规范,在婚爱问题上,该动则动,该止则止。爻辞中所说的停留部位与《咸》卦有些相近:趾——腓——限(腰部)——身——辅,“列其夤”,说的是男女交感,“艮其身”是女方有孕(“身”为身孕),这是天伦之乐,人之常情。可有些事情却应该“不获其身”。孔子说:“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漫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礼记·乐记》),对姦、乱、淫、惰、邪要止,不能“厉熏心”。

妇恒其德 《恒》()下巽上震,震为长男,巽为长女,男女有了家庭。在家庭中男女之间应该有个道德规范,有个恒久不变东西来维系家庭的关系和秩序,这就是恒久之道。《易经》作者认为,恒久之道的主体是女方,妇女应该是“恒其德”,那种“浚恒”——心思不定,“不恒”——不守恒道,“振恒”——动摇不定,这都是不可取的,应“承之羞”。“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随》),如与“小子”交往则会破坏家庭关系,则会“夫妻反目”。这些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姪娣婚姻制度 《泰》和《归妹》爻辞均提到“帝乙归妹”,这反映了古代的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则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这种制度规定,诸侯一生只结一次婚,一次娶九个女人,其中有一个是嫡妻即是正夫人。嫡妻的妹妹或姪女也要随着嫁过来。相传尧之女娥皇、女英就同时嫁给了舜。周朝虽实行“一夫一妇”制,但这种制度尚没有废除。爻辞“归妹以娣”,说的是商王下嫁的这个少女是做娣夫人,而不是正室。“归妹有期,迟归有时”、“归妹以须,反归以娣”,说的就是娣姪婚姻制度,这种婚姻制度在《易经》中得到证实。

婚姻家庭 在《屯》、《贲》、《睽》卦都提到“匪寇婚媾”,这说明在当时还存在抢婚的风俗。古代很早就有“同姓不婚”的风俗,认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产说:“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而主张族外婚。当时流行一促抢婚风俗,而《屯》、《贲》、《睽》卦说的都是明媒正娶。去外族迎亲,路途遥远,需要骑马驱车,“乘马班如,求婚媾”。走之前,男方需要打拌一下,《贲》卦说,对鞋、胡须、衣服都要进行装饰,并要“舍车而徒”,以表示诚意;女方家也要“贲于丘园”。迎亲的队伍也要化装,“见豕负涂,载鬼一车”。这些描述反映了当时婚嫁情况之一斑。

无后为大 古人是非常重视生息繁衍、传宗接代的,尤其是君王如果无后,则社稷无人继承。周的两个伟大的女性大任和太姒之所以受后有尊敬,就是因为她们“则百斯男”,一个生了文王,一个生了武王,为周的传承做出了贡献。爻辞中多次提出女子不孕之事,如:“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屯》),“妇三岁不孕”(《渐》),“我仇有疾,不我能即”(《鼎》),“女承筐无实”(《归妹》)……,这表明了当时对生育的重视和忧患。

(六)《易经》与语言文学

《易经》只有五千来字,今天读起来很难懂,这是因为它距我们太遥远了,对古人的思想、语言表达方式及其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太陌生了。《易经》有两种语言:一种是“符号语言”,这是无声的语言;一种是“文字语言”,这是可以读出声的语言,“符号+文字”这就是《易经》的独有特点。

文字 《易经》的文字有些与今天的音和义不同,如:“乾”读作qián,取象于天和阳刚之物,而不是“干”ɡān;“见”同现,而不是“见面”的见;“夬”同决,读作ɡuài。“贲”读作bì,修饰之义,而不读作bēn;“朋”有“朋友”之义,如“西南得朋”,但同时又是古代钱币,如“十朋之龟”……。这些文字对解读其它古代文史资料是有帮助的。

语言 其实,《易经》的语言是很生动的。它多引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帝乙归妹、鸟焚其巢、震伐鬼方、箕子明夷……,这些在当时可能是人人皆知的。《易经》还大量地使用成语,如:终日乾乾、不速之客、密云不雨、虎视眈眈、突如其来……,有的一直传承至今。在事理的揭示上,用了许多形象的语言,如“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叹”(《离》),太阳偏西了,军队驻扎下来,一些老兵动了思乡之情,聚在一起低声吟唱,又不敢敲打乐器。又如“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大壮》),挑皮的公羊往篱笆墙上撞,将角卡住,进不得又退不得,以喻进退两难。这些语言都是拫形象生动的。

诗歌 《易经》用了许多诗歌语言,如“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这是一首多么美丽的小诗呵!在阴暗的山谷,有一只鹤在鸣叫,身边的一些小鹤与她应和,我有好酒,举杯相约,愿与之共春饮。如若将一些爻辞连起来,就是一首诗,如: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有孚孪如,富以其邻(《小畜》)

眇能视,跛能得,履虎尾,咥人凶(《履》)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于丘园,束帛戋戋(《贲》)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老夫得其士夫(《大过》)

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泥不食,旧井无禽……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井》)

鸿渐于磬……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其羽可以为仪(《渐》)

有人将《贲》卦理解为文学创作的原则,主张使用“白贲”的手法,不加过多的修饰,这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从上面简要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易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教育、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诸多方面,几乎囊括了古代社会的全部。这些深藏的思想,有待于我们去发掘、研究,而正确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以史解易,以易证史”,将其放回产生它的那个历史年代,探索《易经》的真谛。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应该比孔子更高,何必总是捧着“圣人”之言不放呢!只有了解了《易经》的原本含义,才能正确地应用它,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彖》、《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与《易》,则彬彬矣。’”《十翼》之说始见于《易纬·乾凿度》:“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作十翼。”“翼”,羽翼,有辅助之意。《十翼》又称作《易传》,共七种十篇,它们是:《系辞》上下、《文言》、《彖辞》上下、《象辞》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系辞》是《易经》的通论,也是孔子学习《易经》的心得报告。总论了《易》的形成,阴阳、八卦的要旨,六十四卦的产生,提出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著名论断,并引用十九条爻辞论证之,是《易传》的核心部分。

《文言传》是专门解释《乾》和《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汉·王弼将其配于《乾》、《坤》两卦之后,形成现在的通行版本。

《彖辞》与《易经》一样,分上下两篇,按六十四卦顺序排列,是解释卦名、卦义和卦辞的,但不解释爻辞。“彖者,断也”,有下断语之意。

《象辞》也与《易经》一样,分上下两篇,按六十四卦顺序排列,是解释卦名、卦义和爻辞的,但不解释卦辞。“象也者,像此者也”,旨在分析卦爻的象征意义。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象例的专论,重点论述了八卦的取象。

《序卦传》是专门解释六十四卦次序的,及诸卦前后相承的意义。

《杂卦传》,“杂卦”可能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易》,它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与现行本不同,基本上是按一正一倒、两两相反排列的,重点揭示事物对立一面,孔子为之作传,用简要语言释其义。

在《易传》中,孔子是用儒家思想来解《易经》的,他所解不完全是《易经》的本义,许多地方是他学习的心得体会,但却精辟地阐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易传》与《论语》、《中庸》、《大学》都是儒家的重要著作,是研究儒家思想不可多得的史料。下面我们择其要介绍如下。

一、“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说(下面所引除另有注明外,均出自《易传》,不再注明出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就把天、地、人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天地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 古人“仰观俯察”,逐步认识了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不过,四时不忒”,春夏秋冬推移,从无差错。引起它们的动力是阴和阳。阴和阳的概念是我国古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将天地间万物作了总的分类,为阴为阳,为柔为刚,阴即柔,阳即刚,“刚柔相推,变在其中”,这就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就是规律,天上星转斗移,地上春夏秋冬,都按一定规律运行着。人在天地间,也随天地之道的变化而变化、运动而运动,天、地、人是浑然一体的。“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二气缠绵交感,万物醇厚化生;男女构精阴阳交合,而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这是同一个道理。

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这是孔子对《易》的解释。“三才”就是天、地、人,“两之”说的是天地人在卦爻中的位置。卦有六爻,上两爻代表天,下两爻代表地,中间两爻代表人,将三者统一在一个卦中,以说明它们的统一性。

顺天应人 孔子认为,在乾与坤、天与地、阳与阴、刚与柔这两对矛盾中,它们不是平起平坐的,是有主有从的。“大哉乾元,万物之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阳居尊位,坤阴处卑位,坤顺于乾,阴从于阳。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社会上,人的行为也应该是“顺天应人”。

“天”在孔子的思想理念中有着特定的含义,一般与“天道”连用。什么是“道”呢?孔子说“一阴一阳为之道”,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就是“道”,它是宇宙总的规律,具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就是天体运行的规律,人的行为要适应这个规律。

孔子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指商汤,他在讨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致天之伐”(《尚书·汤誓》)。“武”指武王,他在讨伐商纣时也说是“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都说自己是顺天应人、替天行道,表示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也是一种凝聚人、动员民众的一种手段。孔子认为,这就是“顺乎天而应乎人”、“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的范例。

与时偕行 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乾·文言》、《彖·损》、《彖·益》中三次提及。“时”指四时,“偕”同俱。天体按一定的规律运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不违时;人的行为也应该随之变化,不能违背。孔子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天奉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有圣德之人,他的行为遵循四时的变化而有序的变化,有时可能超越天象而行动,有时也可能后于天象而处事,这都不违背天道,天不会惩罚它,更何况人和鬼神呢!

对于“鬼神”,孔子也有独道的看法。他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言者也”,“神无方”……,总的说来,在天地宇宙其间,阴阳变化有一种人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它以着自身的力量推动着事物的运动,这种物质在天叫“神”,在地叫“鬼”。人的行为要适应有形的规律,也要符合这种无形的规律,天体在运动,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也要隨之变化、发展、前进。我党提出“与时俱进”,语概出于此。

二、巩固国家政权的思想

孔子希望“天下和平”,他对国家政权建设提出了许多想法和设想。

忧患意识 孔子认为:“《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有物不废,俱以始终,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孔子对《易经》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周文王一生坎坷,为完成灭商大业,屡遭磨难,卦辞和爻辞多危厉之言,孔子由此作了许多发挥。他在看到《否》卦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时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其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释《乾》爻辞“亢龙有悔”时说:“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些论述都是很精辟的。作为一个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有安就有危,有治就有乱,有存就有亡,有进就有退,这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未雨绸缪。

申命行事 孔子认为,统治者要运用法律、命令治理国家,法律、命令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强制性,“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使远近都惧怕,这样就可以守宗庙,保社稷。运用法律、命令时应以教化为主,要“命告四方”、“申命行事”,明确地告诉百姓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增强人们执法的自觉性。

明罚敕法 孔子对刑罚做了许多论述,他的观点主要有:

一是要“明罚敕法”,“明”,明确。“罚”,处罚。“敕”同饬,整饬之意。就是说,在立法时要明确处罚规定,规定要清楚,处罚要准确,并将其公布于众,“刑罚清而民服”。

二是要“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这是孔子观《贲》卦时的体会。在执法时,要明察各项政事,防止片面性;在断狱时,不能只听一面之辞,更不能用粉饰的办法,不要轻易断案。

三是“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明察案情,分辨是非,慎重用刑,判决要果断,不能久拖不决,让犯人长久地囚在监狱里。

四是“赦过宥罪”,对犯有一般过错的人,应该赦免的就要赦免;对犯有严重罪行的人,也要减轻其刑罚,“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五是“议狱缓死”,对于犯有死罪的犯人,还是应该再核实证据,进行充分地论证、评议;如果证据确凿,也不要马上处决,可以缓期执行。在缓期期间如发现审判有误,尚可纠正;如若人头落地了,就再没有改正的机会和可能了。

这些论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主张德教,不要滥杀人,他对季康子说:“子为政,焉用杀”(《论语·博颜》)。就是非杀不可,也要先教后杀,“不教而杀谓之虐”。这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对刑罚的基本思想。

建万国,亲诸侯 孔子在观《比》卦象时,看到“地上有水”,水地亲比,卦中唯一一个阳爻处尊位,由此想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建万国”,就是分封诸侯国,武王伐纣胜利后,就开始分封诸侯,共立七十一国,这是周王朝的一个基本国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如何管理这些诸侯国,协调各诸侯国与中央集权的关系,这确是一个难题,孔子提出“亲诸侯”,即用亲比的方法安抚诸侯,“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君臣和睦,则国泰民安。

除戎器,戒不虞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孔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观《萃》卦是“泽上于地”,想到泽水大了也有决堤之时,人们聚集在一起也有生变的可能,因而提出“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除”为修,“戎器”即兵器,“戒”戒备,“不虞”即不测,这是在说:要修治好兵器,以防不测之乱的发生,这是说国内之事。

在国与国之间,孔子提出“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这是孔子的超前意识。在商周时期,尚没有设险防御的设施,武王伐纣时,很顺利地就渡过了古黄河,过河后至牧野约三百里是平原地带,原是商王的狩猎区,一马平川,武王的军队没有受到阻拦就到了牧野。“设险守国”至战国时才普遍得到运用,所以说孔子的这一思想是超前的,用他的话说是“思患而豫防也”。

不伤财,不害民 这是孔子的重要的财政思想。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足,主要是看国库的积蓄。《礼记·王制》载:“国无九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孔子认为,这些财政来源是“损下益上”,来自老百姓的税赋,“积中不败”,财物源源不断地充实国库,任其食用,永不衰竭,这是好事。然而,在财物的使用上应该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要管好用好这些资财,并以制度、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其基本原则就是:不奢侈浪费,又要不伤害百姓,要“损上益下”,用聚敛上来的财物为老百姓服务,做到“虽有凶旱水涝,民无菜色”,遇到了自然灾害,老百姓也不吃糠嚥菜。这些思想是积极的,但也是统治者难以做到的。

由此可见,孔子提出的国家政权建设的想法和设想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这些思想有它的积极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家庭观念

在《易传》中,孔子提出了教育、教化思想及家庭观念,从而丰富了儒家思想。

观民设教 孔子看《观》卦是“风行地上”,从而联想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省方”,就是视察四方;“观民”,观察民俗、民情;“设教”,设布教化。统治者应该经常视察四方,了解民情,体察民俗,看老百姓在想什么、做什么,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化手段。这种教化也要符合天道,“观天之神道,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就是大自然神奇的规律,设教也要上顺天意、下顺民心,“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孔子将教化与天地人联系在一起,具有独道之处。

说以先民 君王与民众是教化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君王是教育者,而民众是被教育者。孔子却认为,君王应该首先受到教育,是一个有德之君才有资格去教化人。孔子观《兑》卦两兑相重,犹如两人面对面用语言愉快地交谈,由此而想到“说以先民,民忘其死;说以犯难,民忘其劳”。“说”同悦;“先民”即先于民众,有率先士卒之义。“犯难”,犹说排除万难。君王应该以身作则,先于民众而不知劳苦,百姓也就会任劳任怨;君王不惧艰险,百姓也自然会舍生忘死。周公说:“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尚书·无逸》),文王穿着粗布衣服,从早到晚从事修路、种田的劳动,民众爱戴他,所以万民都 和谐相处,这说明了君王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就像风,百姓就像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只要刮的是“德风”,社会就会被净化。

教思无穷 孔子在释《临》卦义时说:“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卦下兑上坤,坤为地代表统治者,兑为泽代表百姓,这是土与水的关系。土可以制水,但孔子不主张用“堵”和“制”的办法,水被堵住积之过多,就会沖破堤埧,泛滥成灾。而是应该用“教”和“疏”的办法。统治者要有坤那样博大的胸怀容民保民,用教化的手段教育百姓从德从善,并将这一作法长期坚持下去,始终如一,没有界限,没有止境。这说的是教化的长期性,用不间断的教化来安民保民。

正家而天下定 古人很早就认识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书·多方》载周公的话说:“自作不和,尔维和哉;尔室不睦,尔维和哉;尔邑克明。”你们之间不和,应该和睦起来;你们家庭不和,也应先和起来,这样满城就会做到政治清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家一户都好起来了,社会就安定了,国家就富强了。孔子在释《家人》卦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正家而天下定矣”,家道端正了,则天下就安定了。“积善之家,必有庆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学》说:“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至于如何“正家”?《家人》卦爻辞提出“闲有家”、“无攸遂,在中馈”和“有孚威如”的思想。严格治家这是对的,说女人管内不管外,只能照料家务,这是那个时代的思想理念,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孔子将这一男尊女卑的思想扩大化了,提出“女正乎内,男正乎外”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家庭观,并说“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一封建伦理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四、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

孔子在释《乾》卦辞时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孔子把“元亨利贞”释为了“仁义礼固(信)”,很明显,这不是卦辞的本义,孔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发挥,是作为他论述“四德”的纲要。

厚德载物 孔子认为,“德”是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他尤对“坤德”倍加推崇,“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德载物,德合无疆。”她具有直(平坦)、方(正直)、大(辽阔)的品质,用她那方正的品质和广阔的胸怀接纳天的阳光雨露,包容地上万物。《中庸》说:“今夫地,一摄土之多,及其广阔,载华岳而不重,振江河而不泄,万物载焉。”孔子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也应该具有坤的品德和包容天下万物的博大胸怀。

“德”和人的事业有什么关系呢?孔子说:“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只有崇尚其道德,才能成就其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什么是“大业”呢?“富有之谓大业”,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是胸怀天下,将天地间万物都纳入自己的事业之中,并努力去拥有它。什么是“盛德”呢?“日新谓之盛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只有小德不行,必须要有盛大的品德;而这个品德不是一旦获有就行了,还必须“日新”,虽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要“与时偕行”。

对怎样修养品德,孔子提出了许多论断。“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进德”就是增进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核心是“忠信”,只要有了这样的高尚品德才能成就大业。“反身修德”,要经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寻找、克服自己存在的问题,增进道德修养。孟子说:“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果行育德”,“德”表现在行动上,要果决,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品德。孔子对品德修养的这些论述都是有独道之处的。

孚乃化邦 孔子在释《中孚》卦义时说:“说而巽,孚乃化邦。‘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孚”就是诚信,在五千余字的《易经》中,“孚”字就有四十四个,是《易经》的主要思想之一,孔子将其提到“孚乃化邦”的高度,认为只有诚信才能安邦治国。《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 

诚信是什么呢?《中庸》说:“诚信,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把诚信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万物都讲诚信,四季变化有节,花开花落有时,雁行南北有序,就连豚鱼也不例外。江豚从水面露出来,则泽上必有风,向东则东有风,向西则西有风,未尝失信。许浑诗谓“江豚吹浪夜还风”是也。孔子说“信及豚鱼”,是说:就连豚鱼都讲诚信,况人乎!

孔子在释《大有》爻辞“厥孚交如”时说:“信以发志也”。不但自己要讲诚信,还要用诚信去教育人、感化人、启发人,君臣、上下都讲诚信,国家就安定了,社会就会发展。

非礼弗履 “礼”是儒家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核心,它的基本命题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而不主张用武力和刑罚,孔子在释《大壮》卦义时说:“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非礼弗履”与《中庸》所说的“非礼勿动”是一个意思,即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礼表现在行动上,则是“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为政》)。

孔子说:“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智慧越高尚的人,就越应该懂礼,礼就像地那样卑谦;而越是具有谦之美德的人,其形象就越高大,“谦尊而光”。“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就自然规律而言,天是高贵的,但它能下济万物,亏损盈满,补益谦德;地是卑下的,可地气能源源不断地上升,变化盈满,充实谦德。就社会而言,连鬼神都损益盈满而施谦于人,人更应该是厌恶盈满而保持谦逊美德。这就从天、地、人的角度全面论述了谦德的普遍意义。

在《易传》中,孔子阐述了许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道理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该很好地去研究和发掘。

 

易与天文历法

    古人从洪荒时代起,就“仰以观象于天”,探索、认识天的变化规律,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天文历法。

    《易》是什么?《说文解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这明白地告诉我们,“易”字是由日和月组成的,它讲的是阴阳之道。其实,孔子在《易传》中反复强调,《易》是“仰以观象于天,俯以察于地理”的结晶,它“通乎昼夜之道”、“定天下之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而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明确地说明,《易》讲的就是阴阳之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和宇宙的普遍性法则,这是《易》之根本!并由此而产生了古代的天文历法。

    常秉义先生在《天文与历法》中说:

     原始形态的历法是以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干支系统及与之相配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辰所组成的宇宙大钟构架,再配以周天公度(360度)和日夜百刻时针系统(类似百分比法),从而形成三代以前简炼精致的历法。这种历法以爻为核心,动态地反映了宇宙运行规律,比之后来的历法,从宏观上讲,差误要小得多。

    这段论述是精辟而正确的!《易传·系辞上》说:“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最早是以360天为一年,后逐步修正、完善,至元代《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实际运行周期只差26秒。这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史记·历书》载:“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并说“神农以前尚矣”,看来历法由来已久。现在已知的先秦古历法共有六种,即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合称“六历”。这些历法都来自《易》,或者说是对《易》的继承和发展,故《易纬·通卦传》说:“阴阳历律皆祖于《易》。”

    我国的天文历法之所以一直处世界领先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天文历法不仅仅是为了“敬授人时”,发展农牧业生产;就连出兵征讨、御敌侵略、抗灾救灾等都离不开它。谁掌握了天文历法,谁就掌握了统治权,所以就是在没有文字时,也能代代相传。 

 

易与传统医学

    《易》是中华传统医学之源。被视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之祖的《黄帝内经》与《易》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医与《易》的结合,创造了我国独特的医学文化,它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神奇的医效,为世界所瞩目。

     常秉义先生所著《周易与中医》,深入地阐述了医与《易》的关系,解释了天人合一、太极阴阳、五运六气、八卦九宫、天体运行节律、周天公度全息模式、藏府经络气血等理论。著名中医学家傅景华为之作序说:

    中医作为一种应用科学,而同时又作为一种生命之道、精神文化和社会艺术,就是在易道原理的实践应用与升华过程中形成的人天合和、以人为本的治人之道。以《黄帝内经》为华表的中医经典著作,贯穿了通天彻地大一统的易道思想,全面体现了医道汇通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摄生观和医道观,从而建立了描述自然和生命过程的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等基本的概念范畴,以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诊道治道、理法方药等独特的理论体系。

    《系辞》说:“《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黄帝内经》融进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在观察人体的生理病变时,不仅仅是着眼于人体本身,而是要看人与自然存要的有机联系,要“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问》),正确把握日月星辰、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找出病理根源所在,辩证施治,而不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国的传统医学吸收了《易》的阴阳学说,用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认为阴阳是对立的,又是互存互根可以转化的。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又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在六十四卦中,除《乾》和《坤》是纯阳纯阴外,其余六十二卦皆是有阴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表现了阴阳互根的关系。阴消则阳息,阳息则阴消,这是自然界普遍的规律。人有肌体也同样,只有在这阴阳盈虚过程中保持平衡动态,才能维持健康的肌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如若失调,“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人就会生病。

    传统的医学把《易》的太极、河洛、卦象等象数也运用到医学中。张景岳说:“天地之易,外易也;人身之易,内易也,人身小天地也。”天地阴阳变化有象可观,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象数模拟来把握其生理机制和病休规律。

    如果说有许多的发现都是反证《易》的正确性的话,那么,中国的传统医学则几乎是与《易》同步,随着《易》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充实新的理论,使之成为独特的医学体系。

 

易与古代建筑

    古有堪舆学,实则是古代的建筑学。《淮南子·天文训》说;“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的原始意思是指天上的十二位神名,与地上的十二个区域相对应,通过观察天象,再用阴阳、八卦、五行生克、气论、天人合一等理论以定某个地域建筑物的吉凶,这是古代的建筑理论。后来却越来越多地渗杂进了迷信色彩,将其称为“风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对待古代文化要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不能采取简单否认的作法。

     堪舆渊源甚古。《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之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远古时期,人们选择有山、有水、有草、有树的地方居住。山可以穴居、防水灾,水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草的地方可以种地,有树的地方就有可供捕猎的野兽,这就是“风水”。《大壮》卦上震下乾,天上有雷雨,为了防风雨,人们用支起木架、苫上草,盖起了房子。

    《尚书》记载了洛邑的建筑情况。武王伐纣后,就昼夜难眠,忧虑“未定天宝”,即没有一个顺从天意的国都,他把“定天宝,依天室”的任务交给了周公。周公在平定殷叛后就着手建新的国都,他与召公一起“朝至于洛,卜宅”,“卜河朔黎水……卜涧水东湹水西……卜湹水东”,最后决定在洛建国都。这就是一个堪舆过程。在“逸尚书·作雒解”对洛邑的建筑规模作了如下记载:

    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不延,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谓天下中。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甸方六百里,因而土方千里。

由此可见洛邑规模之大!这里北靠黄河和郏山,是涧水、瀍水和洛水会合之处,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周公说“中天下”、“于土中”、“天下中”,都是一个意思,即是天下的中心。

    洛邑建成后一直没有作为国都,周仍都镐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平王才迁都至洛邑(成周),使周王朝又延续了五百多年,这大概就是周公所说的“畏周室不延”才建的洛邑,而最后有了应验。自东周之后,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武周、五代唐先后皆都于此。且不说风水如何,至少它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古城,如北京、西安、南京、山西平遥、徽州乃至诸葛亮八卦村等,都是按《易》的理论建造的,就连每个个体建筑也是一样。北京天坛圆丘台砌石用九的倍数递增,表示以地达天的含义。中国传统的房屋及屋顶建筑体现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包彬《易玩》说:“上言户者,尾之户也,此言太极者。即屋在其中,以为喻也。太极生两仪,如屋有两背两面。两仪生四象,如屋之四面也。四象生八卦,如极之四面有四正四隅也。”屋檐四角形,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四象;八角形取象于八卦。就连建筑的颜色也多是用青、黄、赤三色,青属木为震卦,居东为春,草木萌生;黄属土为坤卦,居中,厚德载物;赤属火为离卦,明照四方。用青、黄、赤则木生火、火生土,相生之象,大吉大利。如此等等,均体现了《易》的智慧。

    现在再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明代北京城,

    北京城始建于明代,其设计和布局依八卦而定。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在南呈楕圆形,为阳为乾,象征天;内城在北呈正方形,为阴为坤,象征地。内外城体现了天圆地方、乾坤相应、阴阳合德、天人合一的思想。皇城居内城之中,紫禁城又居皇城之中,为地之中。皇宫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后宫有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取意来自《周易》,乾为父而清扬,坤为母而下宁,乾坤交而成泰。围绕三宫又有东西十二宫,以应十二时辰,加三宫之数合而为十五,与《河图》中心之数合。外城七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九门,为老阳之数,天子是“九五”之尊,居内城,故内用九,外用七。城门也以八卦形制冠名,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与先天八卦乾天坤地、离日坎月之格局相合,又象征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仲星”。外城东南崇文门,西南宣武门,象征左文右武之道;东北安定门,西北德胜门,象征文治武功;东直门、西直门,象征日月出没的阴阳大道。城设五坛,天坛是祭天的地方,设在城南,为圆形,为乾为阳,象征天;地坛是祭地的地方,设在城北,为坤为阴,象征地;日坛在东,月坛在西,社稷坛在城中央,五坛布局合《河书》、《洛图》中枢之制,又合阴阳五行之法。

   我国的建筑文化充分体现了易学思维,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它。

 

易与二进制和计算机的发明

    德国哲学家、科学家莱布尼茨(G0ttfred Wilhnlm Lebnin 16471716)在1619年完成了科学史上一篇重要论文《二进制算术的阐述》。17014月,他将自己创制的二进制表寄给了在清代朝庭工作的法国神父白晋(Jouchim Bovet16551730)。同年11月,白晋给莱布尼茨回信时寄上了两张《易图》。莱布尼茨惊奇的发现,他在1679年发明的二进制与《易图》是一致的,他在回信中说:

    伏羲是中华帝国和东洋科学的创造者,这易图是流传于宇宙间的科学中之最古老的纪念物。易图和我的新算术完全符合,我若没有早发明二元算术,我亦不能明白六十四卦的体系和算法图画的目的,望洋兴叹不知所云。我发现这算术距今二十年前,不料到了现在,仅于阐明中国古代纪念物上,发生重大的效应……二元算术不外是01之应用,换句话说,就是无与有的应用。伏羲的( )就是0,伏羲的( )就是1。易六十四卦给予普遍文明的发明以重大的暗示,使思想与数发生关系,对于思想计算上是有非常的利益,对于人类精神作用的完成,更有非常的兴趣。八卦是中国人所认为八种基本的画图,伏羲将创造放入这八个画图之中,宇宙一切从 )与( )而来,即从01而来。中国社会所实行的表现,给予我们以非常而必要的光明,比之许多学者注重于希腊罗马人的知识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了解到这01的二元数学,即中国古代已有科学的大成就。(《转引自郭志成《走进伏羲》》)

    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制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他认为,八卦中的 即是0 即是1,那么是怎样演译的呢?请看下表:

符号

卦名

二进制位

十进制位

111

7

110

6

101

5

100

4

011

3

   010

2

001

1

000

0

    卦的顺序是按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的,按二进制则排列结果相反,变成乾七、兑六、离五、震四、巽三、坎二、艮一、坤零。按同样方法,我们按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再排列一次,如下表:

卦名卦序

符号

二进制位

十进制位

卦名卦序

符号

二进制位

十进制位

1

111111

63

33

011111

31

2

111110

62

34大过

011110

30

3大有

111101

61

35

011101

29

4大壮

111100

60

36

011100

28

5小畜

111011

59

37

011011

27

6

111010

58

38

0111010

26

7大畜

111001

57

39

011001

25

8

111000

56

40

011000

24

9

110011

55

41

010111

23

10

110110

54

42

010110

22

11

110101

53

43未济

010101

21

12归妹

110100

52

44

010100

20

13中孚

110011

51

45

010011

19

14

110010

50

46

010010

18

15

110001

49

47

010001

17

16

110000

48

48

010000

16

17同人

101111

47

49

011111

15

18

101110

46

50

011110

14

19

101101

45

51

001101

13

20

101100

44

52小过

001100

12

21家人

101011

43

53

001011

11

22既济

101010

42

54

010100

10

23

101001

41

55

001001

9

24明夷

101000

40

56

001000

8

25无妄

100111

39

57

000111

07

26

100110

38

58

000110

06

27噬嗑

100101

37

59

000101

05

28

100100

36

60

000100

04

29

100011

35

61

000011

03

30

100010

34

62

000010

02

31

100001

33

63

000001

01

32

100000

32

64

000000

00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二进制和十进制排列有序,真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 

 

易与遗传密码

    德国著名生物科学家施恩伯格最早指出,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结构相似。据陈凯东在《周易志》中介绍,生物遗传的物质是核酸,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核酸是由四种不同的碱基的核甘酸组成。四种核甘酸三个一组构成一组遗传密码,这便有4364种密码组合。核酸对应太极,两种核酸对应阴阳,四种核甘酸对应四象,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对应六十四卦。请见《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对应表》。 

    施恩伯格说:人类历史上一种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遗传密码的发现。至今已被认识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个特殊系统(它组合了生命形式),由64个密码(词)组成……。中国5000年的一个词生系统(易经)可宣称它在自然哲学方面的优先权。

 

易与光学码盘

    李仕澂教授在《现代科技中的易经图象》一文中揭示了易图与现代光学码盘的关系。下图是南京光学仪器厂提供的典型二进制实用码盘。我可以发现,此图与明·来知德或南宋·洪迈的“六十四卦生两仪图”相近,而与朱熹《周易本义》载“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完全一致,它是以二进制编码排列的。

    李先生绘制了如右两图,说明循环码可以标绘出《易经》的图象。李先生说:“莱布尼兹在十八世纪初发明了二进制算术,从而促使时序计算机的发展。而光学码盘则出现在本世纪初,计算机的穿孔纸带与光盘的码道展开有相似的结构,这也是它们仅用透光与不透光两种状态来写成各自功能的结果。虽然耒曾查考到码盘的发展史,想来,计算机的运算机制,定然会对光码盘的产生的发展施加影响。”

 

易与数学

    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甚多,著作颇丰。

    清·江永《河洛真蕴》引《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子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氏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即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经治天下者,此也。”江永绘制了八张图,以说明河、洛揭示的勾股原理。清·李光地说:“勾三,其积九。股四,其积十六。弦五,其积二十五,舍之五十,是大衍之数,含勾、股、弦三面积”(《启蒙附论》)。从而开始了《易》与数理的研究。

    数学家刘绍光教授在其著《一元数学理论初探》中说:“我们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是一元的等角对数螺旋波动,宏观体系的银河系是螺旋结构,太阳在银河系内是螺旋运动,行星体系围绕太阳和卫星体系围绕行星都是螺旋运动;微观体系电子围绕原子和亚电子体系围绕电子,也都是螺旋运动。”螺旋运动经过的时间长了,质心发生分离,则形成太极图的图象。据此理论,他计算出每克螺旋子的个数为1.0999×1027,这与国际标准完全一致!

    美国焦蔚芳博士在《易卦的数学研究 之一》文中说:“‘河洛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它的原始基本内含却是自然数及其由加、减、乘、除四种演算所衍生的人类的‘数学思维’,它的具体表征就是传说中的在上古龟甲上所刻画的《河图》、《洛书》和《易卦》。它和‘易卦’三类符号图型,三者都不是直接用数字或其演算式来表达,而是由人类数学思维所结晶出来的数学符号模型。”其基本定义是:1、易卦阴阳符号系统就是现代数域中的复数数域系统;2、每一个易卦代表一个易数,每一易数就是一个复数。3、阴爻就是实数的单位;4、阳爻就是虚数的单位。根据这四个定义,周易宇宙代数学的建立就形成现代复数代数学的自然基底,也就是说,易数衍生复数域正与自然数域相互对应,从而建立了周易宇宙代数学。焦蔚芳博士著有《周易宇宙代数学——河洛易数学体系》、《周易宇宙物理学——河洛易物理体系》等著作,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作出了突出贡献。易图与数学领域里的函数、筹算法、对称、幂诸多方面都有关联,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理学录入:hanqilin    责任编辑:hanqilin 
  • 上一篇理学:

  • 下一篇理学: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理学
    诺查丹玛斯《诸世纪》-
    清华 北大 周易课程
    国务院振兴规划文化产业
    独门古易
    朱镕基传奇身世
    从兄弟个数谈起
    周易预测学
    十大欺骗眼睛的图片
    创造发明之八字
    算八字全面阴阳五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