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 佛 寺 | 国际预预与测言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阴宅风水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中国传统民俗          【字体:
中国传统民俗
作者:佚名    文化来源: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8    

                   中国传统民俗——二十四节气详述

                      
 《三易入门》为笔者所著系列丛书《三易占断》的第一本,是修习所有预测学的基础知识汇总。

《三易占断》系列丛书之底稿为1997年笔者为学员教材,当时曾在社会上广为传阅,流传甚广。

《中国传统民俗——二十四节气详述》一文,即是《三易入门》中的一节,网络上也多有转载。此文虽为笔者数年前的旧作,但相信对初学者还会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录于此,望方家指正。

——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 秘书长 圣钟

 

中国传统民俗——二十四节气详述

 

    正月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二月惊蛰为节气,春分为中气;三月清明为节气,谷雨为中气;四月立夏为节气,小满为中气;五月芒种为节气,夏至为中气;六月小暑为节气,大暑为中气;七月立秋为节气,处暑为中气;八月白露为节气,秋分为中气;九月寒露为节气,霜降为中气;十月立冬为节气,小雪为中气;十一月大雪为节气,冬至为中气;十二月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

    所谓二十四节气,就是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的总称。我国在古代时期,古人根据长年积累的经验,把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分别为二十四等分,用来表示一年中的变化与季节的轮替。所说的十二个节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个气则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小寒。二十四节气是从历法上推算而来的,为我国古代先圣之人所创,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之日,距离上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十五天左右,通常会出现在农历的正月初几,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末。在古代时期对搞农业来说,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冰雪开始融化,风向也有所改变了,和煦的东风取代了寒冷的北风,一切花草树木都有了生气,虫蚁也蠢蠢欲动,整个大地逐渐苏醒,。在这一日,古代时期的皇帝须斋戒沐浴,率领文武百官举行祭典,一则迎春,一则劝农来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做好农务,他们祈求这一天是晴朗的日子,千万不要下雨,因为晴天将预兆这一年气候正常,五谷丰收;如果雨天则预兆这一年气候反常,五谷欠收,所谓立春天气晴朗,百物皆好收成。

    (2)雨水

    高山的积雪融化了,雪水从山上流向平地,水分多了,湿气加重,自然雨也多了,因此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

    阳光与雨水乃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农夫在一年四季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假如春季的雨水不够充沛的话,导致无法顺利耕种,这一年的收成就要大受影响了。因此,此时此刻,只有绵密的雨水,才会带来丰收的一年。

    (3)惊蛰

    此时气温不断上升,大地陆续解冻,桃花快开了,树上的小鸟开始鸣叫,春雷乍响,把蛰伏过冬的各种动物与昆虫惊醒出来活动,因此该节气称之为惊蛰。

    惊蛰,雷声隆隆闪电也特别多,这时农夫也忙着播种插秧。据说,这一天假如打雷的话,当年收成会特别好,因此乃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的农谚。传说假如在惊蛰之前打雷的话,那就预示今年将长期下雨,农作物容易遭雨水淹没与浸泡。

    (4)春分

    时序到了这一天,太阳正射在赤道上,不但昼夜长短相同,就是南北两半球的昼夜也一样长,此日正好是春季九十天之半,故称之为春分,过了这一天,白天逐渐比夜晚长了。

    据说春分最好下雨,那么秋天才会有好收成。春分前后,农人盼雨,因此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的农谚。

    (5)清明

    时序到了三月的头一个节气,这时春光明媚,草木碧绿,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不但一切生物显得清净明朗,而且一切景象给人气清影明的感觉,因此称之为清明。

    这个时节最适宜做两件事,一是到郊外踏青,一是到祖坟上扫墓。

    扫墓是一种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孝顺行为,起源于春秋时代,然而当时仅为帝王的制礼之一,一直到秦汉之后才逐渐普及至民间。

    (6)谷雨

    清明之后的十五天是谷雨,这两个字含有雨生五谷的特殊含义。

    此时,水池中的浮萍开始出现,江南许多地区开始采桑养蚕,农夫早已在田里播了种、插了秧,极需大量的雨水滋润田地,只有充沛的雨水才能使稻田迅速成长。

    渔民特别希望谷雨这一天下雨,因为若下雨的话,据说当年的鱼是定丰收。

    (7)立夏

    到了农历四月,春天所播种的作物逐渐长大,所以叫做立夏。

    从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青蛙开始鸣叫,蚯蚓出来活动,蔬菜绿了,瓜果熟了,花草树木齐鸣,蝶影飞舞,蝉声处处闻。

    (8)小满

    小满是四月的中气,意思是指谷物行将结穗盈满,但尚未成熟,所以称之为“小满”。俗云:小满三天见麦黄。意思是说,小满之后就要准备收割小麦了。

    小满过后,是全国农夫最忙碌的季节,黄河流域收麦,长江流域割稻,东北地区种植大豆、大麦与棉花,珠江流域则播种二次稻。

    (9)芒种

    时序到了五月的头一个节气,此时恰好在端午的前后,气候炎热,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开始成熟,因此称之为芒种。

    据说从芒种那一天的晴雨,就能预测农历五月与六月的雨水和干旱的情况,因此才有“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的谚语。意思是说,芒种若下雨,则五月多雨,而六月干旱。

    (10)夏至

    夏至是五月的中气,此时一切生物都呈出成熟至极的现象:草木更茂盛,花朵盛开,果实熟透了,麦穗结得满满地,青蛙不叫了,却处处听到响彻云霄的蝉鸣声;草丛里常见到螳螂,驯养的分鹿可以割下它们的鹿角了。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夜最长,昼最短。

    知道保养的人,到了夏至都会本着“持盈保泰”的原则,在工作上讲求适度,在生活上清心寡欲,在饮食上力求清淡。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闷热的三十天,它跟夏至有关,从夏至起算,到第三庚日以后的十天为头伏,第四庚日以后的十天为中伏,第五庚日以后的十天为末伏,第四庚日以后的十天为中伏,第五庚日以后的十天为末伏,头伏加中伏加末伏就是三伏天。因此之故,乃有“夏至未至勿道热,冬至未至勿道寒”的俗谚,在这段日子里,许多人都设法到凉爽之处去避暑。

    (11)小暑

    小暑是六月头一个节气,夏季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到了小暑,随着节气的改变,天气愈来愈热,然而因为还没热至极点,因此称之为小暑。

    俗云:过了夏至夏天至,过了夏至到小暑,天气十分炎热,夏天的确到来了,这时,学校开始放暑假,许多人也乘机安排他们的暑假旅游活动。

    另外,台湾还有一句“六月一雷镇九台,七月一雷九台来”的谚语,意思是说:农历六月若天空打雷的话,台风就少,农历七月若天空打雷的话,台风就多。

    据说,小暑天气炎热与否,也跟收成息息相关,若小暑过于炎热,那么稻麦就多不结实,若小暑不太炎热,而大暑(另一节气)很炎热,作物才会有好收成。

    (12)大暑

    大暑是六月的中气,从小暑至大暑,天气愈来愈热,热到了一年的最高点,因此称之为大暑,有句谚语:大暑西南踏入腰。这是接着前一句“小暑西南淹小桥”而来的,其意思是说,大暑常受西南气流影响下大雨,溪水暴涨,行人过溪时,溪水常及腰部,必须格外小心。

    从大暑至处暑的三十天,是肠炎、痢疾、脑炎、登革热等疾病最猖獗的时期,应特别注意饮食与环境卫生。

    据说大暑炎热与否,跟作物收成与未来的雨水多寡有关:若大暑很炎热,作物收成才会好;若大暑不够炎热,那么未来冬季的雨雪必过多,会影响收成。

    (13)立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一叶落而知秋”的成语。

    时序到了七月的头一个节气,虽然立秋,然而炎热的天气必须过了处暑到白露时,才会转凉。换言之,从立秋开始,还会热一阵子,这段期间大约是三十天。

    我们形容一种热得令人十分难受,甚至有刺痛之感的气候为“秋老虎”。那正是立秋之后的天气,在立秋之后,午后的阵雨逐渐减少,因此被大太阳一晒,往往比大暑时觉得还要难过。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

    另外,不论朝廷或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五谷丰收。

    (14)处暑

    处暑是七月的中气。“处”的意思是退隐,处暑的意思是说,炎热将过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到了处暑仍旧很热,一句“处暑处暑,热死老鼠”的谚语,就可知道秋老虎的威力仍然吓人。

    (15)白露

    白露是八月的头一个节气,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摄氏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差达十多度。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俗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露体,以免着凉。

    (16)秋分

    时序到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昼夜长短平均,气候也不冷不热,恰到好处,这一天正好是秋季九十天之半,故称之为秋分,过了这一天,夜晚逐渐比白天长了。

    此时,阳光逐渐微弱,河水开始干涸,草木枯黄,飞鸟筑窝,万物开始凋萎了。古时以立秋后第五戊日为秋社(一个农村的社祭日),并以秋社在秋分的前或后预测收成情况。谚语说: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意思是说,秋社在秋分之前,则主丰收;秋分在秋社之后,则主欠收,据说此谚语非常灵验。

    (17)寒露

    时序到了九月的头一个节气,由于气温变冷,使水气遇冷凝结成露水,因此称之为寒露。此时己进入深秋的时节了,大地一片萧瑟景象,寒气逼人,鸟不再叫,虫不再鸣,落叶满地。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这是形容寒露情景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在江南地区,于立秋前后即有鸿雁从北方飞来过冬,到了寒露“鸿雁来宾”。另外,此时鸟雀几乎无声,而菊花则盛开。

    (18)寒露过了十五天就是霜降,这是九月的中气,长江以北此时秋气肃杀,温度渐冷,夜晚的露水遇冷凝结为薄霜而后降下,因此称之为霜降。

    目前的酱菜均用化学方法制成,并掺加防腐剂,有损健康;以前的酱菜用土法酿造,到了霜降逢不下雨之夜晚,揭去酱缸盖,置于露天中,让缸中的酱菜打上霜,以便酿成美味的“霜降酱菜”。

    华中有段俗话:“霜降见霜,米烂陈仓,霜降未见霜,贩米人像霸王。”它的意思是说,霜降时若降下厚厚的一层霜,把害虫杀死了,未来一定必定丰收,若霜降日见不到霜,那未来将有荒年,届时米贩就予取予求了。

    到了霜降,南方的广东人爱吃橄榄,据说霜降吃橄榄有助喉咙的健康;而北方人在霜降爱吃栗子,据说霜降吃新鲜栗子,永保青春健康。

    (19)立冬

    立冬是十月的头一个节气,“冬”有终止,藏匿的意思。时序进入冬季,一切活动终止了,一切生物也开始藏匿起来,因此称之为立冬。

    此时,属大陆性气候的黄河流域,草木早就脱落,河水结冰了,大地结冻了,若干动物也开冬眠了,农夫早已把农具收拾干净,关起大门准备过冬了。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立冬是个重要的日子,皇帝必须率领文武百官到北郊祭祀迎冬,在迎冬大典结束之后,回到皇宫立刻办理因公殉职文臣武将的抚恤、赏赐及救济等工作。民间除了祭拜,普遍有“补冬”的习俗,以便摄取大量蛋白质和脂肪,抵御寒冬。

    (20)小雪

    立冬过了十五天就是小雪,这是农历十月的中气。此时,天空是灰暗的,大地是阴晦的,树枝一片光秃,四周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天上飘来不大的雪花,因此称之为小雪。

    光是霜降日降霜还不够,农人都希望小雪日能降雪,雪降虫死,并且不匮缺水,丰收可期。因此,北方不但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的农谚,更有“小雪不见雪,便把来年长工歇”(意思是欠收只好辞退长工)的农谚。

    (21)大雪

    大雪是十一月的头一个节气,在大陆性气候之地,气温普遍降到零度以下,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整片大地被厚厚的白雪所覆盖,因此称之为大雪。

    大雪与小雪的气候类似,只是前者气温更冷,而且雪也下得更大、更厚。此时,到处都像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而溜冰、滑雪及滚雪球,是年轻人最喜爱的户外活动。至于待在屋内的中年老人,穿上羊皮袄,喝碗烫嘴的粥,或是来个热腾腾的火锅,都是经济实惠的御寒之策。

    (22)冬至

    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则相反,昼最长,夜最短。此时,阴气到达极点,而阳气开始复生。

    在古代,过冬至是件大事,那就跟过年一样,家家户户宴饮铺张过节,因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一天,北方人多吃水饺,南方人多吃汤圆或汤团(有馅的汤圆)。水饺形状像元宝,为吉祥物;至于汤圆或汤团,却象征一家大小团圆平安过冬。吃了水饺或汤圆,大家知道又增长了一岁。

    古时候,有公婆在堂的媳妇,在冬至一早,都必须把自己缝制好的鞋袜献给二老,好让二老御寒。此一冬至献鞋袜的孝行习俗,一直流传了好几千年。

    过冬至,富人欢天喜地,穷人可就难过了,因此,穷人常自嘲“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甚至有“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之说。还有一些爱面子的人,为了过冬至,竟然把准备过年的钱先花光了,造成了“肥冬瘦年”之讥。

    (23)小寒

    小寒是十二月的头一个节气,大寒则是十二月的中气,小寒的十五天加上大寒的十五天共计三十天,这是农历十二个月中最冷的一个月。小寒与大寒都非常寒冷,然而后者到了极点,因此称之为大寒,前者次之,所以称之为小寒。

    为了度过寒冬,过去北方有“数九九”的习俗。所谓“数九九”,就是从冬至日开始数起,一直数完九个九,就是八十一天,天气就逐渐暖和了。

    从一九到九九的八十一天里,每个九彼此间有差异,古人根据长期经验的累积,编成了“九九歌”,一则表示每个九之间气温的不同,二则说明人们在每个九那段期间因应之道。

    九九歌浅显易懂,但版本甚多,大同小异,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一九相呼不出手,二九互邀冰上走,三九冻死猫,四九冻死狗,五九抬头看柳,六九贫儿争气,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犁耙齐出。”一九开始冷了,所以相见呼叫不伸出手;三九、四九最冷,所以冻死猫狗;六九立春后天气渐暖,贫穷人家不应再靠人施舍,自己得争气了,九九到了惊蛰前后,农人忙着播种插秧,自然是梨耙齐出了。

    (24)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后一个。根据《孝经纬》一书的记载:“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至此凛烈极也。”

    在北方,有一句俗话,“大寒小寒冷成一团”。意思是说,在小寒与大寒这两个节气间,气温最冷,把这句话跟九九歌中“三九冻死猫,四九冻死狗”相互对照,发现日期不谋而合,通常,一年之中的最低温,总是在小寒至大寒之间出现。

    从前的农人,都以大寒那一天的气候,来预测来年收成情况,若吹着强烈的北风,同时天气寒冷的话,就认定会丰收;若吹着南风,天气温暖的话,就认定是欠收的先兆,因此乃有“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的谚语。另外,若那一天下雨的话,认为来年必多西风,农田将受害。

    还有,从前每逢冬天,街上就会有人出售一种“九九消寒图”。这个图一共有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天用笔染上一朵梅花,并以“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原则,在花瓣上记下每天阴晴风雨的情况。八十一朵梅花染完,天气就转暖了。所以才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为了便于记住,其口诀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文化录入:hanqilin    责任编辑:hanqilin 
  • 上一个文化:

  • 下一个文化: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化
    血型B      O型
    各类快递查询
    林青霞改风水
    龙城天水-龙的家乡
    第二届庄子文化节
    公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
    【中华始祖伏羲】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
    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
    太昊伏羲的神化和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