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树有根。 我们以汉族人口多少为序,从12000多个姓氏中,选出排在前面的100位姓氏,作为典型姓氏,以探索中华姓氏之源,万姓同根。 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杜若甫、袁义达,以人口的多少为序,排列出了我国常见的100个姓氏。这100个姓氏占全国人口的77%以上。同年5月3日,《人民日报》在报导时这样说道:“这项有趣的研究成果,是两位研究人员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57万人),以及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再经过计算机处理获得的。”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知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4%以上的姓氏共有五个,其中李姓超过8700万人,王姓超过8000万人,张姓超过去7800万人,刘姓超过6000万人,陈姓超5000万人。5大姓合在一起,人口超过3.5亿人之多。至于包括五姓在内的100大姓,总人口占汉族人口总数的87%,达9亿多人。我们以汉族人口多少为序,从12000个姓氏中选出的排在前面的100位姓氏,作为典型姓氏,探索一下中华姓氏之源,万姓同根。管中窥豹,以见全局。这100大姓为: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 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 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谭邹廖熊金陆 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 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姓氏史就是氏族史,就是民族史。氏族史越悠久,民族史越悠久,这个氏族就越兴旺,这个民族就越兴旺。其子孙就会越多,人口就会越多,必然是望门氏族。这个众多人口的望门氏族,必然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祖宗,必然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祖籍古国。姓氏与历史同步,中华姓氏是中华古文明的产物。中华古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创造,而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就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关于三皇五帝,我们一般地说法,依汉代已定制的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禹。从太昊伏羲氏始“正姓氏”说起,太昊伏羲氏,风姓,没有封姓;炎帝神农氏,姜姓,没有封姓;黄帝轩辕氏,姬姓。黄帝轩辕氏比附十二地支,其二十五子,封了包括姬姓在内的十二姓。历史到了周代,由于周代实行“分封制”,实行“赐姓命氏”,这是中华姓氏大发展的时代。秦灭周,姓氏合用为一。因此,我们对这有代表性的100个大姓,各寻其宗其祖,上限至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的关系不再重述。下限一般到先秦。先秦以下,一般地不再寻觅。有不同记载与说法者,择其一种。 水流千转归大海,树有万枝终归根。这百个望族大姓之根,皆源于中国三皇五帝,皆源于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 1、李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李氏,嬴姓。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征,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真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氏。”理征的后裔老子,是正史上第一个记录史册的李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生昌祖,为陈(今河南省淮阳)大夫,家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 李姓——老子——理征——皋陶——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4%,拥有人口近一亿,是中国的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的第一大姓。不仅在汉族李姓之多,在少数民族中像瑶族勒雷氏、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李氏、黄苦聪人亥扣氏、哈尼族哈斗氏、德昂族红崩龙居荣劳氏、花崩龙劳氏、傈傈族饶利时氏、佤族也龙氏、鲁赛氏、英龙氏、景颇族木日氏、鄂伦春族尼力吉尔氏、裕固族鄂盖尔氏等,其汉姓均姓李。此外,台湾省的土著、云南的兰若人、回、苗、壮、瑶、白、畲、土、侗、水、彝、傣、满、氏、黎、羌、奚、怒、京、朝鲜、契丹、党项、鲜卑、回纥、突厥、高山、布衣、仡佬、毛难、仫佬、土家、纳西、蒙古、阿昌、保安、东乡、锡伯、达斡尔等,均有李姓。 2、王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若京兆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方,封魏,后分晋为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君生间忧,间忧生卑子。秦灭魏,卑子逃于泰山,汉高帝召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王族也,号为王家。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曰王家,此为妫姓之王也。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王后,此子姓之王也。” 王氏家谱《王氏宝典》的开篇始祖即为太昊伏羲氏像及传略。 王姓——周文王姬昌——帝舜有虞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王姓是中国的第二大姓,其人口占汉族人口的7.41%。今回、苗、壮、瑶、白、畲、土、侗、水、彝、傣、满、黎、羌、奚、怒、京、朝鲜、契丹、党项、回纥、沙陀、突厥、高山、布朗、仡佬、毛难、仫佬、土家、纳西、蒙古、阿昌、保安、东乡、锡伯等,均有王姓。 3、张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 《世本》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因姓张氏。” 《元和姓篡》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罗网,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袁桷《张氏宗谱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宋濂《张氏图谱序》:“张以字为氏,出于晋之公侯。有解张者,其字曰张侯,故晋国世有张氏。” 张姓——挥——少昊青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张姓是中国的第三大姓,占汉族人口的7.07%,占全国总人口的36%。今回、苗、壮、瑶、白、畲、土、侗、水、彝、傣、满、氏、黎、羌、奚、怒、京、朝鲜、契丹、党项、鲜卑、回纥、沙陀、突厥、高山、布朗、布衣、仡佬、毛难、仫佬、土家、纳西、蒙古、阿昌、保安、东乡、锡伯、俄罗斯等,均有张姓。 4、刘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刘氏,祁姓,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裔孙刘氏。”“在周为唐杜氏,亦为杜伯,以成王灭唐而迁之杜也。”“至宣王灭其国,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于秦者为刘氏,此祁刘之刘也。”又说:“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因以刘氏。此所以姬姓刘也。”又说:“刘氏有五:尧之后有刘累,为刘氏;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亦为刘;汉赐项氏、娄氏,并为刘氏;又匈奴之族从母姓刘。” 刘姓——帝尧陶唐氏——帝喾高辛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刘姓是全国第四大姓,占汉族人口的5.38%。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女真、高丽、满、朝鲜、台湾土著、柯尔克孜、藏、布依、壮、怒、仫佬、侗、苗、瑶、阿昌、锡伯、东乡、回、黎、俄罗斯、土家、彝等,均有刘姓。 5、陈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陈氏,妫姓,初封虞城,后封于陈,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淮阳县)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于陈以舜祀,子孙以国为氏。” 《世本》记载:“周武王封舜裔妫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 姓陈——妫满——舜——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陈姓是中国第五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在少数民族中,朝鲜、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傈傈、保安、东乡、京、黎壮、苗、瑶、彝、回、土、白、羌等,均有陈姓。
6、杨姓: 《元和姓篡〉记载:“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于齐,生伯桥,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 《广韵》记载:“周宣王少子封于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杨氏,出于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侯,食邑于羊和舌,凡三县,一曰铜靼,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赤,赤生伯胖,字叔向,晋大夫,食采杨氏,其后以邑为氏。”
《姓源》、《姓考》与《新唐书》记载略同以为杨氏出于周宣王少子尚父后。而《世本》又同于《元和姓篡》说,以杨氏为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通志·氏族略》二说并取,又云“或曰周景王之后”。 杨姓——伯桥——唐叔虞——周武王姬发——后稷——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中华姓氏中,杨姓为第6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台湾省土著白马人、锡伯、朝鲜、阿昌、布朗、布依、土家、蒙古、阿伦春、东乡、京、黎壮、苗、瑶、彝、回、土、白、羌等,均有杨姓。 7、赵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赵氏,嬴姓,与秦国同祖,少昊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恶来之后为秦。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行幸于周成王,是为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成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赐于赵城,为赵氏。” 《史记·赵世家》记载:“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赵氏出自嬴姓。颛顼裔孙伯益,帝舜赐以嬴姓。十三世孙造父,周穆王封于赵城,因以为姓。” 赵姓——造父——伯益——皋陶——颛顼——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在中华姓氏中,赵姓为第7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9%。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哈尼、蒙古、布依、土家、朝鲜、苗、满、瑶、佤、彝、白、回、土、藏、台湾省土著等,均有赵姓。 8、黄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二十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蠃姓十四氏之一也。” 黄姓——陆终——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在中华姓氏中,黄姓为第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台湾省的土著、赫哲、仫佬、布依、土家、蒙古、保安、东乡、白、回、京、苗、瑶、彝、侗、壮、水等,均有黄姓。 9、周姓: 《史记·三代世表》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娇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被帝舜封于邰,别姓姬氏是为周之始祖。后稷裔孙古公嬗父(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徒至岐山下周原,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灭商建立周朝。” 《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氏,姬姓,黄帝之苗裔后稷弃之后。”又曰:“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民,百姓号周家,因为氏焉。又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亦为周民。” 《元和姓篡》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 《姓源》记载:“周平王子别封汝川,人谓之周家,因氏。” 《姓苑》记载:“书、传每称商有太史周任,则姬周之前已有周姓矣。” 周姓——周文王——周武王——周太王古公嬗父——后稷——黄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为第9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12%。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台湾省的土著、土家、蒙古、保安、东乡、白、回、京、苗、瑶、彝、侗、壮、水等,均有周姓。 10、吴姓: 《史记·周本纪》、《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部落的首领古公嬗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与季历。这位周太王格外喜欢小儿子季历,季历生下了姬昌,倍受周太王喜爱,把周族的兴旺寄托于姬昌身上。大儿与二儿明白父亲古公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的意思,让贤以避季历,逃到了吴越地区。当地土人拥立太伯,建立吴国,称作“句吴”。太伯无子,死后由弟仲雍继承君位,以国为姓,是为吴氏。 《山海经》说,颛顼时的吴权,通阿女缘妇;引《史记索引》说,舜后封虞,虞音近吴,故舜后已有吴氏;引《帝王世纪说》少康时有吴贺,与羿期射。按这个说法,则最早的吴姓是古帝颛顼时人吴权的后代。 吴姓——仲雍——周太王古公嬗父——帝舜——颛顼——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在中华姓氏中,吴姓为第10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05%。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蒙古、朝鲜、哈尼、布依、毛难、仫佬、傈傈、土家、京、壮、侗、苗、水、彝、白、回、黎、羌、台湾省土著等,均有吴姓。 11 、徐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徐氏,子爵,嬴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在今徐县北三十里。徐城人并入临淮,今临淮有徐城。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三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录章,于昭公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元和姓篡》记载:“徐氏,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徐姓——伯益——皋陶——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在中华姓氏中,徐姓为第11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66%。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满、侗、彝、回、朝鲜、哈尼、土家、蒙古、东乡、锡伯、达斡、景颇、纳西等,均有徐姓。 12、孙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孙氏,姬姓,卫武公之后也。武公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卫下公之子惠孙之后。又出芈姓,为孙叔螯之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同书又说:“出自姬姓”、“出自芈姓”、“出自妫姓”三支。 孙姓——卫武公——周太王古公嬗父——帝舜有虞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在中华姓氏中,孙姓为第12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54%。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满、侗、彝、回、朝鲜、阿昌、土家、蒙古、台湾省土著等,均有孙姓。 13、胡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胡姓,子爵,其地在今颖州妆西二里纥城是也。定(公)十五年,楚之灭,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 《元和姓篡》记载:“胡,帝舜之后,封于陈(河南省淮阳),子孙以谥为姓。” 胡姓——妫满——帝舜有虞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胡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13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31%,在少数民族中,满、侗、彝、回、苗、畲、土家、蒙古、台湾省土著等,均有胡姓。 14、朱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同书又说:“邾氏,颛帝玄孙陆终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其子孙亦以姓为氏。周武王时,封安之苗裔曰邾挟,为附庸,居于邾。今兖州仙源东南四十里古邾城是也。” 朱姓——陆终——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朱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第14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6%,在少数民族中,满、瑶、回、苗、白、仫佬、土家、蒙古、台湾省土著、纳西、东乡等,均有朱姓。 15、高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高氏,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之公子高之孙奚,以王父为氏。”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姜水成,姓姜。” 《吕览》记载:“黄帝臣高无始作屋,盖古高侯之国也。春秋以后,高氏出于齐。” 《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高氏出于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亦,生公子高孙奚,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桓公命奚以王父字为氏。” 高姓——高无——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高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1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1%,在少数民族中,满、京、彝、瑶、回、苗、白、土家、蒙古、台湾省土著、东乡等,均有高姓。 16、林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而谱家谓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长林之山,遂为氏。” 《元和姓篡》记载:“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长林之山,遂姓林氏。” 林姓——比干——周平王——周太王古嬗父——后稷——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林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第16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8%,在少数民族中,畲、京、彝、瑶、侗、回、黎、土家、锡伯、朝鲜、台湾省土著、东乡等,均有林姓。 17、何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何氏,姬姓,唐叔虞裔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韩音讹,以韩为何氏。” 《路史·国名纪》记载:“何,妫姓,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疑,今道之宁远广济乡有何亭墟。然伯陵同何女缘妇,则何姓黄帝时已见。” 何姓——唐叔虞——周成王——周太王古公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何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第17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7%,在少数民族中,蒙古、京、彝、瑶、侗、回、黎、壮、土、布依、德昂、撤拉、东乡等,均有何姓。 18、郭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郭氏,春秋有郭公,遂以为氏。” 《公羊》说道:“虢谓之郭,声之转也。或言郭为晋之所灭,公子配奔周,遂为郭氏。今虢氏无闻,惟有郭氏。” 《姓源》说道:“周文王季弟虢叔,或谓之郭公,因氏。” 《国名》说道:“虢氏,即古郭氏。” 郭姓——周文王姬昌——周太王古公嬗父——后稷——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郭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1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5%,在少数民族中,彝、回、黎、壮、土家、鄂伦春、台湾土著等,均有郭姓。 19、马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马氏,即马服氏,嬴姓,伯益之后。赵屠封马服君,因以为氏,或去‘服’为马。” 马姓——伯益——皋陶——夏禹——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马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19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05%,在少数民族中,满、回、黎、壮、佤、羌、蒙古、布依、阿昌、撒拉、保安、东乡、土家、鄂伦春、台湾土著等,均有马姓。 20、罗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云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 《姓考》记载:“罗国即房州地,后灭于楚,以国为氏。” 《国名记》记载:“罗国在襄之宜城。” 《姓氏急就篇》记载:“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 罗姓——周太王古公嬗父——祝融——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罗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20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在少数民族中,白、满、佤、侗 、回、黎、壮、佤、羌、蒙古、布依、阿昌、拉祜、仫佬、东乡、朝鲜、俄罗斯、台湾土著等,均有罗姓。 21、梁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子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子孙以国为氏。” 《姓考》记载:“伯夷封于西梁,伯益裔孙秦仲在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为梁伯,是为南梁,后因氏。” 梁姓——嬴姓——周平王——伯益——皋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梁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21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4%,在少数民族中,满、京、侗、回、瑶、苗、彝、羌、蒙古、布依、阿昌、拉祜、仫佬、东乡、朝鲜、台湾土著等,均有梁姓。 22、宋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孙启为宋公,以备三恪,都商丘。”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殷王帝乙长子启,周武王封之于宋,三十六世至君偃,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 宋姓——微子启——契——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宋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为第22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1%,在少数民族中,苗、藏、回、蒙古、东乡、朝鲜、台湾土著等,均有宋姓。 23、郑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郑氏,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受封于郑,大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又说:“韩武子伐郑,杀幽公,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 郑姓——周厉王——周武王——周太王古公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郑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为第23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在少数民族中,满、彝、藏、白、黎、羌、蒙古、东乡、朝鲜、台湾土著等,均有郑姓。 24、谢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 《世本》记载:“谢,任姓,黄帝之后。”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二人。”其中第七位为任姓。 《古今姓氏辩》记载:“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谢姓——周宣王——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谢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第24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2%,在少数民族中,满、土、畲、彝、回、白、黎、苗、蒙古、布依、仫佬、仡佬、土家、朝鲜、台湾土著等,均有谢姓。 25、为韩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韩氏,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晋作六卿,献子在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 《姓考》记载:“唐叔虞之后,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后与赵、魏分晋,因氏。” 《元和郡篡》记载:“韩,出自唐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邑于韩,因以命氏。” 韩姓——晋穆侯——唐叔虞——周武王姬发——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同为龙的子孙。 韩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2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8%,在少数民族中,回、白、黎、苗、壮、蒙古、撤拉、保安、土家、达斡尔等,均有韩姓。
26、唐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出自陶唐氏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到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唐叔虞,号曰唐叔,乃迁唐公于杜,降爵于伯,今长安杜城是也。传曰: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韦氏,在唐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故子孙为唐氏,此晋之唐也。”
《姓源》记载:“唐,尧之后。” 《世本》记载:“周成王封虞叔于唐,因以为氏。” 唐姓——唐叔虞——周成王——周武王姬发——帝舜有虞氏——帝尧陶唐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唐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26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5%,在少数民族中,回、满、彝、苗、瑶、蒙古、东乡、土家等,均有唐姓。 27、冯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冯氏,姬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元和姓篡》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邑于冯,因氏焉。” 冯姓,因周朝分封得氏而姓。 冯姓——毕万——毕公高——周文王姬昌——后稷——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冯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27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4%,在少数民族中,京、壮、侗、彝、傣、蒙古、黎、土家等,均有冯姓。 28、于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于氏,即邗氏,周武王之子邗叔所封之国。京相番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有故邗城及邗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后魏《官氏志》有万纽于氏,改为于氏……又有淳于氏,唐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氏。” 《元和姓篡》记载:“周武王第二子邗叔跋魏徙代,为万纽于氏,至魏孝文后复为于氏。” 于姓,冯姓,因周朝分封得氏而姓。 于姓——邗叔——周武王姬发——后稷——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于姓是第2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2%,在少数民族中,蒙古、达斡尔、鄂伦春、土家、回、锡伯、朝鲜等,均有于姓。 29、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之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董姓,已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蓼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 《广韵》说道:“蓼叔安之后裔董父,事舜赐姓曰董。” 董姓——蓼叔安——董父——帝舜有虞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董姓是第29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1%,在少数民族中,蒙古、满、彝、羌、黎、回、布依、阿昌、土家、回、锡伯、朝鲜等,均有董姓。 30、萧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萧氏,子姓。杜预曰: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是也,后为宋所并。微子之支孙以讨南宫万之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公)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元和姓篡》记载:“萧氏,宋微子之后,支孙支孙封于萧。萧叔大心子孙有功,因邑命氏焉。” 《姓谱》记载:“宋微子支孙乐叔,以讨南宫万之功封萧邑,因以为氏。” 萧姓——微子——周武王姬发——后稷——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萧姓是第30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9%,在少数民族中,壮、侗、彝、傣、回、白、阿昌、土家、台湾省土著等,均有萧姓。 31、程姓: 程姓出远自太昊伏羲氏的“风”姓。《通志·氏族略》记载:“程氏,伯爵,风姓,重黎之后也。重为火正,裔耿封于程,洛阳有上程聚,即其地也。周宣王时,程伯林父失其字守,以诸侯入为王司马……本是程氏世有人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程氏出自风姓。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二子:重、黎。重为火正,司地,其后世为掌天地之官。裔孙封于程,是谓程伯。雒阳有上程聚,即其地也。” 程姓——程伯——老童——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程姓是第31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少数民族中,满、回、黎、壮、蒙古、土家等,均有程姓。 32、曹姓: 《元和姓篡》记载:“颛顼元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氏,至曹挟,周武王封子于邾,为楚所灭,遂为曹氏。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封于曹,亦为曹氏,因宋所灭,子孙以为氏。” 《姓考》曰:“颛顼玄孙陆终封于曹,因以为氏。” 曹姓——安——陆终——周文王姬昌——后稷——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曹姓是第32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少数民族中,满、彝、回、朝鲜、阿昌、哈尼、蒙古、纳西、锡伯等,均有曹姓。 33、袁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孙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古今姓氏辩证》说道:“袁,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庚,庚生季子昏,昏生仲牛甫,甫生伯顺,顺生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郑仲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以王父字为爰氏,爰,辕也。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生选,选生惠子雅,雅生颇,为司徙,奔郑。秦末,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为袁氏。” 《各贤氏族言行类稿》说道:“袁氏,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胤。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代孙爰伯涂,伯涂生涛,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袁姓——陈胡公——帝舜有虞氏——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袁姓是第33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少数民族中,回、满、彝、瑶、白、朝鲜、阿昌、蒙古、等,均有袁姓。 34、邓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邓氏,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公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广韵》记载:“邓姓,出南阳、安定二望。殷王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姓源》记载:“夏仲康支庶封于邓,后因为氏。” 邓姓——邓侯——殷王武丁——契——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邓姓是第33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少数民族中,满、彝、京、壮、水、彝、苗、羌、蒙古、哈尼、土家等,均有邓姓。 35、许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许氏,姜姓,与齐同祖,炎帝之后,尧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后,今许州是也。” 《元和姓篡》记载:“许氏,姜姓,炎帝之子孙。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许姓——文叔——周武王——伯益——皋陶——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许姓是第3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少数民族中,满、彝、黎、瑶、回、蒙古、土家等,均有许姓。36、傅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傅氏,商相傅说之后,筑于傅岩,因以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傅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封于傅邑,因以为氏。” 傅姓——傅说——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傅姓是第36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1%,在少数民族中,满、彝、回、白、土、蒙古、台湾省土著等,均有傅姓。 37、沈姓: 《古今姓氏书辩征》记载:“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为水官,号玄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鄣大泽,有功。颛帝嘉之,封诸汾川,其后为沈、姒、黄,以国为姓。” 沈姓——昧——少昊金天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沈姓是第37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在少数民族中,满、彝、回、土家、朝鲜、锡伯、撤拉、保安、蒙古等,均有沈姓。 38、曾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曾氏,“姬姓,子爵,今沂州承县东八十里曾城是也。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曾。” 曾姓——曲烈——少康——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曾姓是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在少数民族中,京、彝、满、苗、土家、布依等,均有曾姓。 39、彭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彭氏,即大彭之国。在商时为诸侯伯,古祝融之后,有陆终氏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氏。” 《元和郡篡》记载:“大彭为商诸侯,以国为姓。盖陆第三子彭祖即大彭也。” 《姓氏五书》记载:“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生陆终。陆终子六人,其三曰钱,为彭祖,封于大彭。” 《姓氏大全》记载:“大彭即彭祖也,陆终为裔,尧时彭城,以国为氏。” 彭姓——彭祖——陆终——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彭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39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9%,在少数民族中,满、彝、羌、瑶、白、苗、回、土家、拉祜、蒙古等,均有彭姓。 40、吕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 《姓篡》记载:“吕,姜姓。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古文膂、吕通用。今南阳宛县是其封域,至周失国,子孙为氏。” 吕姓——夏禹——帝舜有虞氏——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吕姓为第40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在少数民族中,黎、彝、回、土、满、土家、蒙古、朝鲜、台湾省土著等,均有吕姓。 41、苏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苏氏,己姓。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为司寇,邑于苏,子孙因以为氏,世居河内。” 苏洵《族谱后录》记载:“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长曰樊,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参胡;次曰钱,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焉姓。六人皆有后,其后各分数姓。昆吾始姓为己氏,其后为苏、顾、温、董。” 苏姓——吴回——祝融——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苏姓是第41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在少数民族中,满、白、藏、回、黎、壮、蒙古、土家、朝鲜等,均有苏姓。 42、卢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卢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齐文公之子高,高之孙奚食采邑于卢,今齐州卢城是也。因邑为氏。”同书又说:“卢蒲氏出于桓公,亦为卢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卢氏出于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奚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食采邑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 卢姓——齐桓公——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卢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42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在少数民族中,满、彝、苗、瑶、黎、毛难、仫佬、壮、蒙古、土家、布依、朝鲜等,均有卢姓。 43、蒋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蒋氏,周公第三子所封之国也。杜预云:弋阳期思县是。按期思宋改为乐安,今光州仙居县是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蒋氏出于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其地光州仙居县是也。宋改为乐安,蒋为强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左传》记载:“蒋在弋阳期思县。”同书又说:“凡蒋、刑、胙、茅、祭,周公之胤也。” 蒋姓——伯龄——周太王古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蒋姓是第43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在少数民族中,满、壮、苗、瑶、傣、羌、土家、拉祜、蒙古、保安等,均有蒋姓。 44、蔡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蔡氏,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之国也……自日昭侯以下,春秋后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华亭蔡氏新谱序》说道:“蔡之先出于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第,武庚之乱迁。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驯善,周公举以为鲁卿士,复封于蔡……其后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长来,今寿州也,后二十六世,灭于楚。” 《元和姓篡》记载:“周文王子蔡叔度既死,其子曰胡,续封,是为蔡仲,后为氏焉。” 《姓氏考略》记载:“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明,后为国氏焉。” 蔡氏——蔡叔度——周文王姬昌——周太王古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蔡姓是第44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在少数民族中,苗、彝、藏、回、土家、朝鲜、台湾省土著等,均有蔡姓。 45、贾姓(附甲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贾氏,伯爵。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同州有贾城,即其地。或言临汾有贾乡是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晋既并贾,遂以为邑。故晋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食邑于贾,谓之贾季。其后则以邑为氏。” 《姓苑》记载:“系出姬姓,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为附庸,谓之贾伯,后以为氏。” 贾(甲)姓——公明——唐叔虞——周文王姬昌——周太王古公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贾姓是第4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在少数民族中,苗、彝、满、土家、蒙古等,均有贾姓。 46、丁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丁公及,支孙以丁为氏。” 《元和姓篡》记载:“丁,姜姓,齐太公生丁公及,支孙谥为姓。” 姜太公为齐的第一代国君,丁公及为第二代国君,以国为姓。 丁姓——丁公及——齐太公——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丁姓是第46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在少数民族中,彝、回、瑶、傈傈、东乡、保安、鄂伦春、土家、蒙古等,均有丁姓。 47、魏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有杜山,又曰毕陌。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按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 《元和姓篡》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后裔万事晋,封于魏。至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魏氏,出于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 魏姓——毕公高——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魏姓是第47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在少数民族中,满、彝、回、土家、蒙古、朝鲜等,均有魏姓。 48,薛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丘,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自仲虺为诸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为齐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遂以国为氏。” 《元和姓篡》记载:“黄帝二十五子,一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至仲虺为汤左相,代为侯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周末为楚所灭。分子登仁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遂以国为氏。” 薛姓——仲虺———奚仲——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薛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4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在少数民族中,土家、蒙古、朝鲜等,均有薛姓。 48、叶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叶氏,旧音摄,后世与叶同音。《风俗通》云:楚沈尹戌生诸梁,食采邑于叶,因氏焉。” 《风俗通义·姓氏》记载:“沈尹戌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 叶姓——沈尹戌——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叶姓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是第49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在少数民族中,彝、回、苗、蒙古、土家、锡伯、保安、台湾省土著等,均有叶姓。 50,阎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阎氏,姬姓。武王封太伯曾孙奚仲奕子于阎乡,因以为氏。”同书又云:“昭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阎,康王封于阎城。”又云:“唐叔虞之后,晋成公子懿食采邑于阎,晋灭之,子孙散河、洛。” 《新唐书·宰相世系》:“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又云:“昭王少子生而手文曰‘阎’,康王封于阎城。” 阎姓——仲奕——周武王姬发——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阎姓是第50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发41%,在少数民族中,满、回、蒙古等,均有阎姓。 51、余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余氏,《风俗通义》云:由余之后。” 《风俗通义》记载:余氏,“秦由余之后。” 《左传.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记载:“秦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余姓——由余——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余姓是第51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在少数民族中,彝、白、苗、畲、满、羌、布依、土家、保安、台湾省土著等,均有余姓。 52、潘姓: 《元和姓篡》记载:“周文王子毕华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二望。” 潘姓——季孙——毕华——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潘姓是第52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在少数民族中,彝、苗、水、京、回、满、蒙古、土家、保安、布依、仫佬、台湾省土著等,均有潘姓。 53、杜姓: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祁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封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唐叔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县是也。杜伯为宣王大夫,无罪被诛,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居杜城者为杜氏。” 杜姓——祁姓——刘累——帝尧陶唐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杜姓是第53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在少数民族中,满、白、壮、、京、回、朝鲜、蒙古、土家、俄罗斯、台湾省土著等,均有杜姓。 54、戴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戴氏出于子姓,宋戴公子孙,以祖父谥为氏。” 宋国是周代的封国,以国为氏,秦时姓氏合一为宋姓。 戴姓——宋戴公——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戴姓是第54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在少数民族中,满、瑶、回、蒙古、土家、朝鲜、台湾省土著等,均有戴姓。 55,夏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夏氏,亦曰夏后氏,姬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乃殛鲧于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也。今陕州夏县,禹之都也。禹之受舜禅,至桀,凡十七君十四世四百七一年,为汤所伐,放于南巢。武王克商,封其后于祀,其非为后不得封者,以夏为氏焉。又陈宣公之少子西,字子夏,其孙夏舒,是为陈之夏氏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夏氏,出自姬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祀侯,到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封侯,因以为氏焉。” 《姓谱》记载:“周封夏后氏之后于祀,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夏姓——夏禹——鲧——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夏姓是第5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在少数民族中,满、佤、回、蒙古等,均有夏姓。 56、钟姓: 唐人林宝《姓篡》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仲事晋,生州犁,仕楚,食采仲离,因氏焉。”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钟氏,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 《路史》记载:“钟氏,嬴姓,钟离之后。” 宋是周朝的封国,以国为氏。 钟姓——州犁——微子启——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钟姓是第56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在少数民族中,满、回、畲、苗、彝、拉祜、蒙古等,均有钟姓。 57、汪姓: 汪姓,《古今姓氏辩证》记载:“出自古诸侯汪芒氏之裔。” 《姓氏寻源》记载:“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 《国名记》记载:“汪氏,出于古汪侯国,在临晋,后因为氏。” 《姓考》记载:“嬴秦赛马庶之后。” 《姓苑》记载:“汪氏出于漆姓,或云出于姬姓。” 鲁、晋、秦等皆为周朝封国,以国为氏。 汪姓——鲁成公——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汪姓为第5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在少数民族中,满、土、回、蒙古、土家、锡伯、东乡等,均有汪姓。 58、田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田,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遂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故也。” 《姓源》记载:“陈敬仲适齐,食采于田,因以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采邑于田,又为田氏。” 《说文》说,“田,陈也。”陈是周朝的封国,以国为氏。 田姓——陈厉公——陈胡公伪满——帝舜有虞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田姓为第5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在少数民族中,满、瑶、彝、回、德昂、土家、蒙古、台湾省土著等,均有田姓。 59、任姓: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太昊伏羲氏,风姓。任为太昊伏羲之后裔。 《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 任姓——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任姓为第5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在少数民族中,满、瑶、回、羌、土家、蒙古、朝鲜等,均有任姓。 60、姜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姜氏,姓也。炎帝生于姜水,因生以为姓。其后太公封于齐,世与周、鲁为婚姻,历二十九世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 《广韵》记载:“姜,姓也,出自天水,齐姓。本自炎帝,居于姜水,因氏焉。” 《元和姓篡》记载:“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 姜姓——姜太公——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姜姓为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在少数民族中,满、侗、瑶、彝、白、蒙古、土家、保安、朝鲜等,均有姜姓。 61、范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范氏,帝尧孙裔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韦氏,周为唐杜氏,周衰,奔晋,为范氏。” 《元和姓篡》记载:“范氏,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范姓——刘累——帝尧陶唐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范姓为第6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在少数民族中,满、彝、傣、回、壮、蒙古、土家、朝鲜等,均有范姓。 63、石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昔,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齐有石粉如,楚有石奢、石乞。郑有石中父、石癸、石楚、石制、石首。周有石速、石张、石尚。” 《姓考》记载:“宋、郑、卫三国俱有石氏。” 石姓——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石姓为第6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5%,在少数民族中,苗、满、水、回、黎、羌、蒙古、土家、朝鲜、阿昌、东乡等,均有石姓。 64、姚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姚氏,虞之姓也。虞舜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后世亦以为氏者……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以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妫氏。五世孙敷,又为姚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尽姓姚,居武兴武康。” 姚姓——陈胡公伪满——帝舜有虞氏——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姚姓为第6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5%,在少数民族中,苗、水、羌、满、彝、壮、拉祜、蒙古、土家、俄罗斯等,均有姚姓。
65、谭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谭氏,子爵,庄(公)十年,齐灭之。今齐州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 《急就章》记载:“当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谭氏,盘瓠之后也。” 闻一多、袁柯皆认为盘瓠即太昊伏羲氏。
谭姓——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谭姓为第6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在少数民族中,满、壮、瑶、彝、回、黎、侗、苗、毛南、哈尼、蒙古、土家、鄂伦春等,均有谭姓。 66、廖姓: 《风俗通义》记载:“古有廖叔安。” 《广歆》说道:“周文王五子廖之后。” 廖姓——廖——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廖姓为第6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在少数民族中,瑶、水、苗、回、壮、毛难、仫佬、蒙古、布依等,均有廖姓。 67,邹姓: 《说文》记载:“邹,鲁县,古邾娄国,帝颛顼之后所封。” 《通志·氏族略》记载:“邹氏,子姓,宋闵公之后,正考父食于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 《国名记》记载:“古邹国,舜后,姚姓。” 邹姓——宋闵公——帝舜有虞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邹姓为第6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在少数民族中,傅、回、苗、土家等,均有邹姓。 68、熊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熊氏,楚鬻熊之后,以名为氏。今望出南昌、江陵。” 《世本》记载:“文王师鬻熊,成王时封其孙熊绎于楚,子孙以熊为氏。” 熊姓——鬻熊——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熊姓为第6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在少数民族中,彝、满、瑶、壮、阿昌、蒙古、土家等,均有熊姓。 69、金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金氏,金天氏之后也。黄帝之子元枵亦为少昊氏,曰少昊挚;亦为青阳氏,己姓,后为嬴姓,鸟官,《汉功臣表》有金安上,望出渤海。” 金姓——少昊金天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金姓为第6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2%,在少数民族中,回、瑶、苗、白、朝鲜、哈尼、蒙古、土家、保安、东乡等,均有金姓。 70、陆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氏焉。” 陆姓——陆终——帝舜有虞氏——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陆姓为第7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在少数民族中,满、侗、京、彝、苗、瑶、黎、壮、白、羌、土家、布依、赫哲、蒙古等,均有陆姓。 71、郝姓: 《路史》记载:“伏羲弟郝骨氏之后。”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时,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郝姓——郝省——契——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郝姓为第7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在少数民族中,回、满、土家、蒙古、锡伯等,均有郝姓。 72、孔姓 《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戎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吞之。因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为商族始祖,历14代,传至成汤,灭夏桀,建成立商朝建都于亳(河南省商丘)。成汤是个明君,其子孙的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与他的字‘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姓氏寻源》说道:“黄帝史孔甲作盘盂之戒。” 《通志·氏族略》记载:“孔氏,子姓。出自宋闵公之后。闵公生弗何,以有宋而授后公,三世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又“嘉字孔父,后世以字为氏,又为孔父氏。自孔父六世而生仲秋尼。” 〈姓源〉记载:“孔氏子孙姓子,殷后。” 孔姓——孔父嘉——契——帝喾高辛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姓氏中,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孔姓为第7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在少数民族中满、回、苗、白、蒙古、土家、保安等民族均有孔姓。 73、白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奚伯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白姓——百里奚——周太王古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白姓在中华姓氏中居7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在少数民族中,彝、佤、苗、回、羌、蒙古、哈尼、东乡、布依、土家、保安、朝鲜等民族皆有白姓。 74、崔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崔氏,姜姓出。齐丁公嫡子季子让国于叔乙,食邑于崔,遂为氏。”齐国是周朝的封国。 《集韵》说道:“崔,齐邑名,因封为姓。” 崔姓——叔乙——季子——周文王姬昌——周太王古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崔姓在中华姓氏中居7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在少数民族中,满、彝、回、朝鲜、蒙古、土家等民族皆有崔姓。 75、康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康氏,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卫国是周朝的封国。 《姓篡》记载:“卫康叔之后。” 康姓——周文王姬昌——周太王古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康姓在中华姓氏中居7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满、瑶、彝、回、羌、锡伯、蒙古、东乡、土家、朝鲜等民族皆有康姓。 76、毛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姓源》记载:“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因氏。” 毛姓——周文王姬昌——周太王古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毛姓在中华姓氏中居7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7%。瑶、满、彝、回、白、高山、蒙古、土家等民族皆有毛姓。 77、邱姓: 《姓考》记载:“齐太公封于营邱,支孙以地为氏,代居扶风。”齐太公即姜尚,齐是周朝的封国。 齐姓——齐太公姜尚——周文王姬昌——周太王嬗父——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邱姓在中华姓氏中居7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7%。满面、彝、苗、畲、蒙古、土家等民族皆有齐姓。 78、秦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秦氏,嬴姓,少昊之后也。以皋陶为始祖。十世蜚廉,生二子。一曰恶来,其后为秦;二曰季胜,其后为赵。恶来之后五世曰非子,初封于秦谷,为秦氏。” 《元和姓篡》记载:“秦氏,颛顼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秦始皇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唐人林宝《元和姓篡》与《广韵》都认为秦姓源于嬴姓,系秦被汉灭后,子孙以国为氏。 《辞海》说伯益是“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辞源》说他是“舜时东夷族的首领”。 《古今姓氏辩证》说,“秦氏出自姬姓,周文王世子伯禽受封为鲁,裔孙以公族为鲁大夫,食邑于秦,以邑为氏。” 秦姓——伯禽——周文王姬昌——伯益——颛顼高阳氏——少昊金天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秦姓在中华姓氏中居7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6%。满、土、回、瑶、蒙古、纳西、土家等民族皆有秦姓。 79、江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赢姓之国,颛帝玄孙伯益之后也。文(公)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元和姓篡》记载:江姓,“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又《姓谱》记载:“系出嬴姓,伯益之后,封于江陵,子孙以国为氏。” 江姓——伯益——皋陶——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江姓在中华姓氏中居7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6%。满、藏、回等民族皆有江姓。 80、史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史氏,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为氏。” 《急就篇注》说,“周太史史佚之后,周有史箍,晋有史黯,秦有史颗,卫有史狗,史鳟,其后皆称史氏。” 史姓——史佚——周文王姬昌——周太王古嬗公——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史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5%。满、白、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史姓。 81、顾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顾氏,己姓,伯爵,夏、商、周之诸侯也。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顾氏,已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封姓。 顾姓——契——后稷——夏禹——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顾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5%。满、壮、回、蒙古等民族都有顾姓。 82、侯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侯氏出自姬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因以为氏。” 侯姓——周文王姬昌——禹——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侯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5%。瑶、彝、苗、畲、满、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侯姓。 83、邵姓: 《通志.·氏放略》记载:“召氏,或作邵,姬姓,召公食邑也。”又云:“召与邵一氏,而后分为二。” 《姓苑》说,“文王之子载之后。” 邵姓——载——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邵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4%。满、瑶、彝、蒙古等民族都有邵姓。 84、孟姓: 《姓氏寻源》记载:“颛顼臣孟翼,虞舜臣孟亏,夏启臣孟涂……是孟姓尚矣。”孟姓,在颛顼高阳氏就有了。 《通志·氏放略》记载:“孟氏,姬姓。鲁桓公庆父之后也。庆父曰共仲,本仲氏,亦曰仲孙氏。为闵公之故,讳弑君之罪,更为孟氏。” 《广韵》记载:“孟姓,出自平昌、武威二望。本自周公,鲁桓公之子仲孙之胤。仲孙为三桓氏孟,故曰孟氏。” 《元和姓篡》记载:“孟,鲁桓公子庆父之后,号曰孟孙,因以氏焉。” 孟姓——孟孙——鲁桓公——周文王姬昌——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孟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4%。满、朝鲜、土家、布依、蒙古等民族都有孟姓。 85、龙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龙氏,舜臣也。龙为纳言,子孙以龙为氏。” 《姓氏寻源》记载:“黄帝臣有龙行。” 龙是太昊伏羲氏的图腾,其以龙纪官。 龙姓——帝舜有虞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龙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4%。满、苗、彝、壮、侗、瑶、水、土、哈尼、土家、东乡、布依等民族都有龙姓。 86、万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万氏,亦作娩,姬姓,毕万之后。”毕公高是毕氏的开氏始祖。 万姓——毕公高——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万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4%。苗、满、蒙古、土家、布依、台湾土著等民族都有万姓。 87、段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段氏,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段姓——共叔段——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段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回、满、京、彝、白、苗、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段姓。 88、雷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雷氏,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宣枵,盖古诸侯之国。后汉有雷义,又有雷次宗。蜀有将军雷同。” 《姓苑》记载:“古有雷国,黄帝以臣雷公是也,因以为氏。” 《外纪》记载:“黄帝命岐伯雷公察明堂。” 雷姓——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雷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回、满、羌、阿昌、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雷姓。 89、钱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钱氏,颛颛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 《姓篡》记载:“彭祖之孙孚,为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 钱姓——孚——彭祖——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钱姓在中华姓氏中居8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2%。满、彝、黎、哈尼、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钱姓。 90、汤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汤姓也。” 《氏族大全》记载:“商汤之后。” 汤姓——子姓——夏禹——帝舜有虞氏——帝尧陶唐氏——颛顼高阳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汤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满、侗 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汤姓。 91、尹姓: “尹氏,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以为氏焉。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今汾州有尹吉甫墓,即其地也。” 《风俗通义》记载:“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姓。周有尹吉甫。” 《姓源》记载:“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后因为氏。” 《路史》曰:“尹氏,伊尹之后。” 尹姓——周文王姬昌——少昊金天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尹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白、满、苗、彝、壮、蒙古、土家、普米、朝鲜等民族都有尹姓。 92、黎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黎氏,字亦作犁。子姓,伯爵,商时的诸侯。”黎是周朝的封国,以国得氏。 《风俗通义》记载:“九黎之后。” 《尚书》记载:“西伯代黎。亦见《毛诗》。今潞州黎城有黎侯城是其地也。” 《路史》曰:“周武王封存汤后于黎,因氏。或云九黎之后。” 黎姓——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黎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京、满、壮、瑶、回、苗、土家等民族都有黎姓。 93、易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易氏,齐大夫易牙之后。” 《尚友录》记载:“齐大夫易牙之后,即雍巫也,善知昧。” 易姓——齐太公姜尚——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易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土家族也有易姓。 94、常姓: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在黄帝时已有常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常氏,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邑于常,因以为氏。或言黄帝臣常驻先之后。” 常姓——常先——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常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水、满、回、彝、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常姓。 95、武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武氏,子姓,宋武公之后也。” 《风俗通义》记载:“宋武公之后。”宋,周朝的封国。 武姓———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武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满、京、彝、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都有武姓。 96 乔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乔氏,系出姬姓。本桥氏,其后去木为乔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乔氏即桥氏。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乔氏。” 《姓考》记载:“桥氏,黄帝裔孙,守桥山者,后因氏。” 乔姓——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乔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满、回、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乔姓。 97、贺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自齐庆父之后为庆氏。至后汉,汝阴令庆仪,即庆普之裔也。仪为孙甫,甫子待中质,避安盗窃犯 父讳,改为贺氏。又后魏贺兰氏,贺赖氏,并改为贺氏。” 贺姓——齐桓公——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贺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满、回、布依、撤拉、蒙古、东乡、俄罗斯等民族均有贺姓。 98、赖姓: 《元和姓篡》记载:“《左传》说,赖国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古今姓氏辩证》记载:“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春秋鲁昭(公)四年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考》记载:“古有赖国。《左传》:昭(公)四年,楚灭赖,子孙以国为氏。” 赖姓——周文王姬昌——后稷——契——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赖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满、蒙古等民族也有赖姓。 99、龚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共氏,亦作恭,商末诸侯国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阻共,其子以国为氏。” 《元和姓篡》记载:“共工有共、龚二氏。” 龚姓是个古姓。 龚姓——契——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龚姓在中华姓氏中居9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满、京、瑶、彝、白、傣、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龚姓。 100、文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文氏,姬姓。” 《风俗通义》记载:“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 文姓——周文王姬昌——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 按人口的多少为序,文姓在中华姓氏中居10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满、京、白、傣、土家、蒙等民族均有文姓。
姓氏文化说中华
远隔千里之外的家乡父兄来信,说要重修杨氏宗谱,因为自光绪32年即公元1906年修谱后,至今时隔98年没有修过。1945年先辈也曾整理过修谱初稿,但因战乱未果。现在正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实为修谱良机,并命我为重修谱作序。我对谱牒学虽然没有多深研究,但我血管里流着中华民族姓氏的血。古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之说,我要做炎黄孝顺子孙,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责无旁贷的重任。 人们往往认为,姓氏是私人的事,或者是家庭、家族的事,其实不然。姓氏关系着我们的历史与血脉,祖先历经的苦难和辉煌通过这血脉流传到现代,从姓氏到家庭,从家庭到家族,从家族到家族文化。在家族文化里,我们既可以阅读到古往今来的政治、经济、教育、道德,也可以了解到祖先的生存状态、处世为人、价值观念等。可以说,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这其中也应该包含着优秀的姓氏文化。 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越南、朝鲜等亚州国家也在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到1870年才允许老百姓取姓。中国姓氏产生在5000多年前,或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这是至今有关中国人姓氏最多的统计记录。这两万多个姓氏中,包括了历代属于中国版图上的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其中常见的100个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现在中国人口13亿,大约有一半集中在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这19个同姓人群中,同姓人群在各地区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就以杨姓来说,杨氏在当代中国所有姓氏中居第六位,全族人口达7000多万,历来以望族著称,发展源远流长。杨氏的初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黄帝姓姬,而杨氏由姬姓衍生而来。从黄帝作为1世始,至周成王姬诵,共经历了29世祖。杨氏得姓于西周,周朝曾“三封杨侯国”,其首次是周康王六年戊辰(公元前1073年),姬钊封堂弟姬杼为杨侯,世称杨侯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从此姬杼改以杨为姓,成为杨氏始祖。自杨杼生于公元前1085年作为1世起,至今年公元2004年止,前后为时共3089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杨氏其间传了多少代,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一般说来,如果按平均代差30年计算,现在的杨姓后人应是一百零几代的子孙了。山西是杨姓的发源地,山西晋祠大槐树下是杨姓子弟的老家,由于受北宋末年乃至明代初年多次人口迁徙大潮的冲击,杨姓在这一时期内从北方大举南移,特别是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四川和广东6省成了杨姓聚居之所,并在江南地域鼎盛起来。杨姓是一个具有拓荒精神的姓氏,千百万年来,从河东、中原、西北到大江南北乃至世界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生命印迹。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修姓氏宗谱、传播宗族文化的传统,一部宗谱往往蕴藏有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还有姓氏文人学者人物传记,及其对文艺、学术、科技、教育、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这无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还以杨姓为例,杨氏宗谱是传播杨姓文化的重要载体,翻阅家谱文献,犹如受到一次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爱国爱家教育。自古以来杨姓家族的繁衍生息、悲欢聚散,记录着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展示了为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光辉业绩。杨姓35代祖杨震,为官清正廉明,以“四知堂”清白传家,成为千古佳话。46世祖杨坚称帝后,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当政24年政绩卓著,在历代帝王中是一位好皇帝。63世祖杨业,世人尊称杨令公,以他为首的满门忠烈杨家将,碧血丹心照汗青,塑造了我国家喻户晓的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充分显示了杨氏门庭男女老少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无畏的崇高品格,为杨姓族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古往今来,杨姓氏族涌现出难以计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在不同时期、各自不同的位置上,为捍卫国家、建设祖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最为人们熟悉的名字,如杨靖宇、杨虎成、杨开慧、杨子荣等等,他们以热血、生命、理想和信念,为民族铸造了高尚的灵魂,为新中国奠定了不朽的基石,更为人们树立了为人处事的标准和楷模。这是我们后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据考证,历史上姓氏家族修谱的目的有三:即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族的活动和维系家族的秩序。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这就是要弘扬先进的民族文化。我国民间修谱历史悠久,在这长达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姓氏文化经过千锤百炼,已成为我国谱牒档案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中吸取精华,把姓氏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去,与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使姓氏家族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从中受益,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作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贡献。
寻根问祖
中华 民族始祖的定位是研究中华姓氏的首要问题。 历代典籍考证,太昊伏羲氏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创了父系社会的先河,在黄淮大平原上,创造了昊昊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至5000年),是哪一位中国先王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呢?这个问题,要在中华民族的远祖三皇五帝中寻找、确定。 在没有确定是哪位始祖之前,首先要确定时代的纪年。说到时代纪年,就要牵涉到“甲历”了。 在中国远古的始祖中,有史记载作甲历的有两位帝王,一位是太昊伏羲氏,一位是轩辕黄帝氏。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人作过甲历。 在典籍中,有下列各典记载太昊伏羲氏作了甲历: 《周髀算经》记载:“伏牺作历度。” 《管子》记载:“虑戏造六釜,以迎阴阳,立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太平御览》引《春秋内事》记载:“伏羲氏以木德王......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 《竹书记年·前编》记载:太昊庖羲氏“作甲历,咨于四方,上下无差。” 《尔雅》曰:“太岁在甲曰阏,逢在寅曰摄提格。邢丙疏曰:甲在癸,为十日。日为阳,寅至日为十二时辰,辰为阴。”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三统历曰,人统寅,木也,太簇,律长八寸象八卦。虑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也。以是知伏羲已用寅正,夏后氏因之用之。贾公彦谓连山作于伏羲,因于夏后此之谓也。盖夏正建寅,艮居东北为寅,春为寅。连山首艮其义也。《外纪》曰:伏羲作甲历,起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时辰,六甲而天道周矣。岁以是纪而年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东西南北以是纪而方不惑矣。” 《资治通鉴·太昊伏羲氏》记载:“伏羲作甲历,天干地支相配,六甲为一转,天度一周,年以是纪功成为六甲,是六乘六十而为三百六十,以配周天三百六十度,与岁实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一九九天,故十九年必置七个闰月,与自然天象相合,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不失时效,而显其重要。” 《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记载: [纲]:作甲历,定四时。 [纪]:起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时辰,六甲而天道周矣。岁以是纪而年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而方不乱。 同书又记载: [纲]:以龙纪官。 [纪]:……命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 在古籍里,伏羲、伏戏、伏牺、虑戏、庖羲等,所指的都是太昊伏羲氏。两千多年来,各典都说到了太昊伏羲氏“作甲历”的事实。太昊伏羲氏仰观伏察而知天道大律,以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十进制,与地甲的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十二进制相配合,作六十周期为一元(俗称花甲)的甲历,三元甲子为180年,每当三元甲子的结束与开始的时间,这就是日、月、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成一条直线排列。这就是《尚书》所说的“以齐七政”,《汉书·律历志》所载的“七曜会聚”。 我们从这里所列举的十二种典籍可以看出,太昊伏羲氏曾作甲历,而且,有这样几个突出贡献: 一、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配合为六十周期,发现了自然规律; 二、一天十二个时辰的敲定; 三、一月三十天; 四、十二个月寒署温凉循环一次为一年,天道一周一年360天; 五、天道一周的时间是365.14199天; 六、十九年置一个闰月; 七、三元甲子为180年,每当三元甲子的结束与开始的时间,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成一条直线排列,“七曜会聚”。 甲历非同小可,关系天下,这是人类认识宇宙大自然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重要发现,更重要的是太昊伏羲氏以降,历史有年可纪了。 在中国的远古帝王中,另一个作甲历的帝王就是黄帝轩辕氏。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命大桡作甲历。” 黄帝轩辕氏把“七政”会合的时间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每隔三元甲子便再会合一次。 在中国历史上,有了这两位老祖宗作甲历,中国的纪元与纪年就清楚了。 关于太昊伏羲氏作甲历的年代始于何时,黄帝轩辕氏作甲历始于何时,在中国典籍中大致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个说法与美国华裔美国易经学会会长应鼎成,在《哲学与科学的伏羲历和普遍的世界文字》中所说相同,一般地也都这样认为: 太昊伏羲始作甲历始于甲寅,为太昊伏羲历元年。黄帝轩辕氏作甲历始于甲子,距伏羲作甲历的时间为30个甲子,共1800年。黄帝轩辕氏作甲历在西元前2697年(癸亥年)。太昊伏羲氏在早于耶稣记年4497年已经作甲历了。今年是西元公元2004年,如果用太昊伏羲历法纪年,今年是太昊伏羲历纪年6501年了。这就是中华文明6000年说的习惯说法。 把中华文明6000年弄清楚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研究“姓”与“氏”。然后再具体地研究一下中华民族的大祖谱。 为什么研究姓氏要说这个问题,因为在上述的典籍中,大多认为:“姓”源于祖;或者,“姓,女子之所出”;或者,“姓统其上”;或者,“氏”也是祖;或者,“氏是宗祖”,是流,是支,是“别其下”。研究姓氏,一个关键问题是始祖问题。因此说,关于中华民族始祖的定位是研究姓氏的首要问题。 我们已经粗略画出了一个仰韶文化的界线,在这个历史时期,是哪一位中华民族的远祖创造了中华“古文明”呢?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历史典籍中来说明。 首先说在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是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在这段历史时期最有权威的典籍是《五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春秋》。 中华文明六千年来,《易经》被称为“ 群经之首”。成书于战国前后的《易经·系辞下》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 、舜氏作。” 《易经·系辞》相传是孔子所作。这位儒家的创始人,并没有谈到诸子百家所列及的很多古帝王,却拿顶显赫的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开场,且事迹中丝毫不含神话。尽管有“ 以通神明之德”一句话,但读遍中外古代大英雄、大哲人的传记,没有一个不同神或多或少相联系。伏羲不仅能“仰观伏察”,而且又能“制器尚象”,真是一位旷古无与伦比的大英雄。自此以后,太昊伏羲氏居于中华民族祖先之首的地位安若磐石。这不仅仅是前人尊重《易经·系辞》的作者是孔子,更重要的是尊重孔子对历史的论断。 《左传》被史家称为“编年体史传文学”,纪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的史实。不仅包括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实,并引用了一部分西周与以前的重大事件与传说,因此,又被称为《左传春秋》。 《左传·昭公十七年》 记载:“秋,郯子来朝,昭子问焉,曰:‘少皋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曰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皋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 郯子据少皋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皋,故先言黄帝,上及太皋。炮牺、黄帝、神农相继之世可知。 古书中的太昊、太皋与太白皋都是指的一个人,像伏羲、庖牺、伏戏、炮牺、宓羲、虑戏、伏牺、虑牺等一样,其音相通相假。“太昊”者,太,极也,大也;昊,光明也,博大也。太昊伏羲者,是说伏羲氏为人类创造了浩浩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 《尚书》最早称《书》。尚,通上,指上代、上古。书,古代指书于竹帛简册的政事记载。因而,《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它是部分上古历史文件和追溯上古史迹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上古历史的必读书。周代史官有左史与右史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的为《尚书》,记事的为《春秋》。《尚书》与《春秋》列于经部之书。《汉书·律历志》引《尚书·虞书》记载:“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戏画卦,由数起,至黄、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藉生焉。伏羲、黄帝、炎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与形坟,以《连山易》为伏羲所作,《归藏易》为炎帝所作,《乾坤易》为黄帝所作。历史到了周朝,伏羲已位居炎帝与黄帝之前了。帝少昊、帝颛顼、帝高辛、帝唐尧、帝虞舜已在伏羲、炎帝、黄帝之后,其书“五典”即“五常”。所谓“五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孔子家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之言的语录,其中《五帝篇》记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皋始于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孔子在这里把太皋排位居于“五帝”之首。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太昊伏羲氏已位居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与帝舜有虞氏之前,位居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地位了。 到了汉代,汉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其中有两处提到伏羲: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始作八卦。” 太史公在谈到先王的时候,首先说到伏羲。他赞扬伏羲像昊天之博大光明,像大地之包容纯厚,创画了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大厦主要框架的八卦。大抵因为太史公对“传说”另有他见吧,他没有涉及到太昊伏羲氏的其他功德。 二是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汤封泰山,禅云云。” 古来帝王自以为受命于天,贵为“天子”。他们王天下以后,都要到泰山封禅。天子登上泰山之巅,以为这儿离天堂最近,可以与上帝对话,能得到上帝的符瑞。司马迁作为对封禅古帝王的排列,把太昊伏羲氏列为第一。 司马迁虽没有为太昊伏羲氏写列传,但两处提到伏羲。重要的是他在《封禅书》中列出了中国远古王的座次,这就是: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 刘歆在《汉书》引《世经》记载:“《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传曰:昭子问少昊氏鸟名官何故?对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皋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师而鸟名。’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稽之于《易》,炮牺、黄帝、神农相继之世可知。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网罟,以佃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接着,刘歆比附《易经》,排出了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的座次,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 其它典籍,诸如《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有百非人之状,大圣之德。” 《庄子·缮性篇》记载:“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帝王世记·太昊伏羲氏》记载:“太昊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白虎通德论·太昊伏羲氏》记载:“三皇可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吕氏春秋·孝行篇》记载:“夫孝三皇(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五帝之本务,面万事之危也。” 《风俗通义·三皇篇》引《春秋运斗枢》记载:“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泰古二皇(高诱注:伏羲、神农也)得道 之柄,立于中央,神于化游,以抚四方。” 《竹书记年·前编》记载:“则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断乎其无疑矣。” 各典记载,伏羲居五帝之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实在连篇累牍。从汉以后,刘歆所排出的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两千年来史成定论。刘歆的观点,其实并非他一个人的观点,是他总揽各典,综合历代各史家之见,得出了一个符合历史、符合天下大统一大势、符合各民族愿望、符合中华民族共同意志的“历史结论”。刘歆的结论一个重要来源与依据,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中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论述,起了重要作用。太昊伏羲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而且又是一个创造中华文化的大英雄。太昊伏羲氏对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远古三皇五帝中,没有一个能够超过。对汉代的统治阶级来说,不仅需要江山的大一统,民族的大一统,思想支柱的大一统,而且还需要中华民族始祖的大一统。这些都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治需要。对于一个多民族的王国,不能允许一个民族一个祖先的“多中心祖先说”,这样会不利于国家的统治。这就需要请出一位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祖先,来支柱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需要。因此,大历史学家刘歆所提出为太昊伏羲氏“百王先”,是再合适不过了。他所列出的中华民族祖先祖谱大系列,一符合各民族和愿望,二符合民族大一统的愿望,三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从汉代以降,太昊伏羲氏被誉为“百王先”“上上圣人”,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以后被历朝各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并沿袭,太昊伏羲氏在中华民族中的始祖地位可以说安若磐石。我们再看从汉代以后,直至唐、宋、明、清各代的典籍记载,对中华民族远祖祖谱大系列的顺序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何位? 唐代《三皇本纪》记载:“太皋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 明代《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清代《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沿袭汉代都作了大同小异的记载,而且,太昊伏羲的功德记载越来越多、越详细了。不妨我们综合记述下列: 一、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 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天水)。以木德王,自姓为风。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二、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 太昊伏羲氏元年即位,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 三、创网罟,佃渔畜牧。 人心机智日开,鸟兽爪牙日甚。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伏羲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故又曰伏牺氏。 四、始作八卦,造书契。 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龙马负图。于是,仰则观于天,伏则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书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谐声。使天下之义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 五、甲历,定四时。 太昊伏羲氏甲历始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时辰,六甲天道旋转一周。岁以是纪年而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纪而方不惑。 六、正姓氏。 太昊伏羲氏自姓为风,天下姓氏方始。 七、制嫁娶。 上古男女无别,乱婚群婚,太昊伏羲氏始制嫁娶,以偶数兽皮为婚礼,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 八、以龙纪官。 太昊伏羲因龙马负图出河之瑞,以龙纪官,分理宇内而政化大治。 九、造琴瑟。 太昊伏羲氏作荒乐,歌扶莱,诵网罟,以镇天下之人,命曰立基。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弦有二十有七,命之为离徵,以通神明之贶,以合天人之和。桑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养性,反其天真,而音乐自是兴焉。 十、太昊伏羲葬于陈。 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从这儿我们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多次民族大融合后形成的中华民族,以历史的观点,均认可了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地位,并认可了太昊伏羲氏在黄淮大平原上,所创造的昊昊王业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太昊伏羲氏不仅是中华民族人类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始祖。太昊伏羲氏被誉为“三皇之首”“百王先”“上上圣人”“人祖爷”“龙的鼻祖”,堂而皇之地坐在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尊座上。 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这位老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创始人,是中华灿烂民族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族的龙的传人。其生地、都地、王业、葬地也都是确定无疑,各典籍也都有了固定的说法与记载。 《历代陵寝备考》记载:“太昊伏羲氏,风姓……都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陈州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国朝载入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遣官致祭。” 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已受到官方的认可。 二、太昊伏羲氏已受到“国朝”“国家大庆”。 三、太昊伏羲氏的“国朝”已载入了“国典”。 下面,我们看一看对太昊伏羲“国朝”“国典”及“遣官致祭”。 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葬地及陵寝,各家史书记载无异。太昊伏羲陵位居河南省淮阳。 太昊伏羲氏之陵在春秋以前已有,高达二十余米。太昊伏羲氏之陵庙,十门九进,有午朝门、两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神龛门、太始门、陵垣门等十门相照。以八卦中心布阵,规模宏大,面积达875亩;古建雄伟,统天殿、显仁殿、寑殿巍峨屹立;苍松翠柏,壮丽辉煌。 官方对太昊伏羲氏的祭祀,据载,秦汉之际历有祀祭。 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祀之,以三牲“太牢”大礼祭祀。 赵宋以来更加丰隆,宋太祖在太昊伏羲陵的《修陵奉祀昭》记载:“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册,重于祀典,厥惟旧章……其太昊、女娲、炎帝、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后汉世祖、太宗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太昊伏羲氏在中国三皇五帝中的地位,仍旧位居坚若盘石的“百王先”的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亲临致祭太昊伏陵致祭,祭昭记载:“惟太昊伏羲氏画八卦以明天道,造书契以开人文;惟炎帝神农氏制耒耜以教农耕,尝百草以为医药;暹黄帝轩辕氏作民居、宜衣服以法易象,创律历、官制以宣政治,皆继天开物成雾,古有功于生民后世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三圣去世悠远,神灵在天,万世长存……” 在中国各朝历代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对太昊伏羲氏贡献最大的一位帝王。这位古帝王不仅亲临致祭,而且又投以巨资建筑了规模宏大的太昊伏羲陵园。可以说,在宏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是古帝王中杰出的一位。他为后世帝王光大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典范。 清灭明而王,清代帝王虽然说是“旗人”,他们各代帝王为了安定人心,一统天下,无不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陈州府志》记载,清各帝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直至宣统,派钦差大臣来太昊伏羲陵祭祖,多达四十五次。 中国多民族经过历史上多次大融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太昊伏羲氏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65个民族的集中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英雄,从没有文字记载的古史传说,到有古文记载,从有记载到中华各族共同认可,也就是说经历了从远古到三代,从三代到汉代,从汉代到明清,遥遥六千年。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太昊伏羲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地位,经历了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口传心授长达两千余年的考验,经历了从三代历春秋战国,到汉代长达千余年的论证比较。像中国屹立于世界各国之林一样,太昊伏羲氏以无与伦比的昊昊王业与灿烂民族文化贡献冠于“三皇五帝”之首。这是中华六千年文明的最佳选择,龙则冠冕堂皇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族徽,中华儿女不论在黄河上下,不论在大江南北,不论在长城内外,不论在天涯海角,无不以“龙的子孙”而称谓,无不以龙裔而“亲亲”,无不以龙土而自卫。历朝各代帝王,历朝各代龙的子孙,无不捍卫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典。优秀文化是一个优秀民族的精典。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任何一个民族所不可能比拟的伟大民族,是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优秀民族。之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优秀的民族,不仅仅说这个民族有六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仅说这个民族有十几亿人口,不仅仅说这个民族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说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而是说中华民族有一个对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祖先太昊伏羲氏。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被誉为“大圣人”的孔夫子,是中国民族文化史上一块重要里程碑。这位“大圣人”,首先从《易经》入手,确立了伏羲的文化地位,确立了太昊伏羲氏的“王天下”的地位。孔夫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所开创的儒术,被汉武帝“罢黜百家”而“独尊”。自汉代以降至明清各代,《易经》独占“群经之首”的鳌头。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从中国远古写起,虽然没有给伏羲写列传,从黄帝写起,但两处提到太昊伏羲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大史学家刘歆,他在《汉书》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中华民族族谱大系列的定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司马贞补写了以太昊伏羲氏为三皇之首的《三皇本记》;明代史学家李贽的《史纲评要》,清代史学家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都对太昊伏羲氏作了历史性、肯定性、发挥性、宏扬性的记载。这就是说,从先秦以降至明清各代的典籍记载,两千余年来,无不以太昊伏羲氏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被誉为“继天而王”、“百王先”、“五帝之首”、“三皇之首”、“人祖爷”、“龙的鼻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从发生、发展到形成,是千古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就太昊伏羲氏本身来说,也应当是这样。这一点正是史家历来争论的原因。中华民族需要一个共同的祖先,这是中国大统一的需要。 明白了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再来探讨太昊伏羲氏的图腾崇拜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