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修禅修身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         ★★★ 【字体:
《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发微
作者:盖 建 民    文章来源:易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5    
易学与道教内炼养生的关系,近年来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这一课题,时贤已有
不少论述与发掘。笔者不敏,目力所及的就有潘雨廷著《易老与养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月第1版)、詹石窗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詹石
窗、连镇标著《易学与道教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黄汉立著《易学与气
功》(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黎敏、彭贤著《易道气功与养生》(中国书店1999年3月第
1版)等。上述成果,为探索易学与道教内炼养生的关联,提供了登堂入室的津梁和平台。

道教素以重生贵生而著称。历代道门中人所著与医药养生有关的道书甚巨,尤其是明清之际,
“出现了许多带总结性特征、汇集历代道教医学精华的医学养生著作”。(1)《道养全书》就
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本文拟以学界少有人论及的清代道书《道养全书》中所阐发的内炼养
生理法和思想为基本素材和个案,从一个侧面来探讨易学思想在道教内炼养生中的运用及其意
义。


《道教全书》,又名《道教初乘忠书》,作者粘本盛。粘本盛,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乾隆
《晋江县志》卷十《人物志》记载:“粘本盛,字道恒,崇祯已卯举人,顺治初授河南推官,务
平反,出冤狱,入为给事中,历吏户礼兵刑五垣,前后疏五十余上,皆关国计民生。又疏清盐拆
归县,严禁私派,泉郡受其惠焉。由礼科都给事升京堂,卒年六十七。”(2)另据清人陈寿祺
所撰《粘本盛传》记述,粘本盛,一字质公,其先祖乃金人,家族显赫,“值世乱,弃官浮海抵
泉州,始居晋江,九世至洪录。”(3)粘洪录乃粘本盛之父,号郁庵,万历戊子举人,授江
浦,惠心洁守善力行善政,后御流寇,邑赖保障,……江浦士民为立专祠于水磨供祀,既卒,泉
祀学官。粘本盛自号眉春子,虽为官臣出身,却“素淡道家水火升降之术,善导养。”(4)
“所著有《道学世家像赞》、《忠书》、《天中理牍》、《道养初乘》、《道德经续注》、《滇
武日记》”。(5)

《道养全书》不分卷,现存有清康熙稿本四册,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册首有“大清康
熙岁次丁末端阳月晋江粘本盛题”的“忠孝全书序”,以及“凡例发明”、“某答书”、“复魏
相公书”。

《道养全书》在内容上分为前编与后编两大部分。前编以问答形式阐述道教内炼养生理法。

问答一:“论长生”、“论少壮老”、“论忙闲”、“论却病”、“论处劳”、“论生育”、
“论遏欲”、“论交感”、“论坐功”、“论地仙”、“论赞化”、“论处家”、“论处境”、
“论火候妙用”、“论服炁无弊”。

问答二:“论性命”、“论性”、“论命”、“论神气精”、“论汞铅”、“论龙虎”、“论四
象五行”、“论河车运轮”、“论三东搬运”、“论玄牝”、“论橐籥”、“论巽风坤火”。

问答三:“论心”、“论耳目口鼻”、“论肝胆脾胃肺”、“论三隔”、“论三焦”、“论二十
八脉”、“论奇经八脉”、“论节骨毛窍”、“论顶骨八门”、“论魂魄”、“论呼吸”。

问答四:“论开关”、“论任督”、“论开关日期”、“论卯酉周天”、“论后三关”、“论前
三关”、“论趺坐”、“论五炁朝元攒簇五行”、“论四大”、“论精炁神炼法”、“论止
念”、“论金光”、“论火候”、“论鼎炉”、“问黄婆”、“问金公”、“问婴儿”、“问姹
女”、“问火中有水”、“问水中有火”、“问既济”、“问未济”、“论饮食”。

这些问答中,作者撷取历代道教医学养生精华,以极为通俗化的语言对养生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
行解答。关于这一特色本文后面还将论及。

后编依次收有“学坐要诀”、“口诀一”、“口诀二”、“口诀三中乘”、“吕祖日用诀”、
“证验说”、“证验”、“通玄子杨大师论六通”、“栖云先生论冲和”、“图像说”、“内景
赋”、“求正篇”、“任脉论”、“督脉论”、“奇经考”、“呼吸说”、“得一说”、“神灵
说”、“《道养初乘忠书》后跋”及各种内炼养生图像等。



《道养全书》汇集历代道教内炼养生之菁华,蕴涵丰富,其内炼养生思想以儒道合一、易道融通
为主要特色。

粘本盛儒生出身,故对儒家忠孝、孝悌及安身立命的性命之学甚为推崇。其《忠孝全书序》开篇
即指出:



        天地人物之生统于道。道之为用于大无际,于小不违。广乎其靡不容也,渊乎其莫可测
也,而见端于忠孝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夫子之之道,忠恕而已。(6)



粘本盛站在儒家道统立场上,认为忠孝乃天地大道,“成已成物之要枢”,也是性命之学的立基
之本。

何谓性?粘本盛在问答二《论性》中援儒入道,指出:



问曰:儒者之言性与道家之言性果有异乎?答曰:元始真如谓之性。孟子曰知其性则知天矣。前
所云灵光一点浩劫常存,本来面目是也。性原无二,惟孟子知天之说人多未解,盖性之付体原属
天机,非人所测,惟精心学道者知之。(7)



粘本盛认为元始真如谓之性,性原无二,儒家所言之性与道家所言之性是一致的,并无不同。同
样,在问答二《论命》中,粘本盛也持儒道合一的立场:

问曰:儒者之言命与道家之言命果有异乎?答曰: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即天所命。就其炁之灵
光即是性。所以中庸言天命之谓性,合而言之,道家亦谓神是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驰炁渐定,未
尝分也。(8)

在性与命的看法上,粘本盛从儒道合一的立场出发,认为性与命都是天地之理的体现。

        顾其理本于性而原于命。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曰:“存其
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9)

粘本盛饱读儒书,故能援儒入道,以儒家思想来融通道法。粘本盛将《道养全书》又名之为《忠
孝全书》也反映了他“儒道合一”的思想特色。粘本盛序云:“道养道学其道均也,忠书孝书其
书一也。”(10)因为养身乃是尽孝报国尽忠的具体体现,“道养之事,寿其身以顺亲,保父母
遗体固是孝。”(11)这种儒道合一的修道养生思想成为《道养全书》的一大特色。与这一特色
相适应,粘本盛在阐述内炼养生的具体理法时,以易解道,始终将《易》理贯穿于《道养全书》
之中。

粘本盛的家乡是福建晋江,易学较为发达,曾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像蔡清、李贽这样的易学家。粘
本盛“早承庭训,潜研有年”对易学颇为精通。粘本盛的小子士凤在《道养全书》“凡例发明”
中对此有过一番记述:


性命大道莫备于易。先王父精于易学,有晋江易之称,讲亭旧址今犹在也,缙绅先生能言之。家
大人早承庭训,潜研有年。复于公车途次得《周易》古文读之,其篇法与今文迥别。……增其新
得,补其未备,正在参订间,今观《参同》、《悟真》诸书,皆本易象以立言。是以家大人一得
真师口诀,即以易理之蕴而通之一身,觉大道所云乾坤水火、取坎填离、姤复、雷风,诸妙义一
证,悟而即是一持,循而不爽也。(12)

粘本盛之父精于易学,有“晋江易”之称,曾设堂讲易。粘本盛秉承家学,在研读《周易参同
契》、《悟真篇》等道教内炼著作时,认识到其“皆本易象以立言”,即道教内炼丹法以《易》
理为理论基础和论说工具。因此,粘本盛本着易道融通的思想认识,在阐释道教内炼养生诀要
时,始终自觉地以《易》理来发明道法,以易解道。

首先,粘本盛用《周易》“穷理尽心以至于命”思想作为道教内炼性命双修的理论基础。《忠孝
全书》序云:

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又曰:穷理尽心以至于命。夫心之神明谓性,天之付畀谓命。于何
见之?人之三百日形圆,灵光入体,与母分离,天命真元著于祖窍,此真命也。真命何象?恍惚
杳冥一气而已。所以性理曰气之息也,形之生也。(13)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出自《周易•系辞上》,意为能够用《易》理修身,成就美善德性,反
复涵养蕴存,就是找到了通向“道”和“义”的门户。“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典出《周易•说
卦》,其意为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以至于通晓自然所赋之命。粘本盛以此来
论说性与命的密不可分性。性与命是生命存在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故不可偏修。“善养生
者,以炁而理形。道书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以一气产阴阳。又曰: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
驰气渐定。夫性命神气其相关切如此,不可无以养之也。明矣此道养一书所由著也。”(14)道
教内炼养生门派甚众,在修性与修命问题上虽然各派有所侧重,但一般都强调修性立命、性命双
修,存神与养气并重,形神兼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性命双修是道教内炼养生的主要原则和目
标,粘本盛《道养全书》将这一原则建构在《易》理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他以易解道、易道融
通的思想认识。
其次,粘本盛针对以往道教内丹炼养著作故弄玄虚、藏头露尾、不肯说破的旧习和弊端,运用
《周易》简易思想,指出道养之术“其功夫甚简易”:


其功夫甚简易而正大不二,不过法天地阴阳升降之理,以调和气血,流通经络,为却病延年计。
(15)

粘本盛认为道教内炼养生机理是法效天地自然的阴阳升降变化规律,调和脏腑气血精液,疏经活
络,达到祛病去疾、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内炼养生之术应做到“易知易行”,不可“炫人听
闻”:

初无奇异可秘也,而方士以神奇秘之,各立旁门,炫人听闻,行之无效而大道隐矣。(16)


正是从《周易》简易思想出发,粘本盛撰写《道养全书》时,其主旨就在于 破除丹书神秘气息,
将道教内炼养生理法以“易知易行”形式公之于众,“是篇直诀大道正宗,不于旁门稍溢一语,
冀人易行易行,以抒其中心之所同然也。”(17)《道养全书》在编写体例和行文内容上遵循了
《周易》简易思想,如《道养问答引》所云“谨就公务之暇所可力行者,先撮紧要数条以答同志
诸君子之下问,庶易知易行,益信长生之道为可学也。”(18)全书以相当通俗化的形式介绍各
种道教医学养生方法。关于这一特色,粘本盛子士凤在“凡例发明”中作了进一步说明:


    性命大道,从前多立名色,曰金丹,曰玉液,曰金液,曰震龙兑虎,曰黄芽白雪等字以
炫听闻。不知此不过天地阴阳升降周流无息之枢机。人身一小天地也,其阴阳升降之径路亦如
之。乃天下公共大道也。家大人删去金丹等名号,只以道养贯之,以明道为天地人物公共之至
理,而养为人生日用饮食之常事也,因是以道养名。(19)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粘本盛之所以将其著作名命为《道养全书》,也是基于道教养生方术“易
知易行”的认识之上的,其源头活水来自《周易》简易思想。

例如《问答四•论精炁神炼法》云:“问曰:精炁神之炼法定各有真诀,请细为教之。答曰:止
念炼神,鼻息炼炁,逆升闾尾炼精”(20)也就是说炼神诀要在止念定心宁志,炼炁之要在鼻之
数息,炼精关键在于逆升闾尾,回精固精。这就将原本十分玄秘的内炼功夫以极为简约的形式公
之于众,便于人们习炼。
复次,粘本盛在阐释道教内炼具体诀要时,也借《易》理来加以阐释。《道养全书》中这方面的
事例很多。

道教内炼养生讲求按一定程序循序渐进,其中关于温养圣胎阶段,粘本盛云:


长养圣胎之法只是含光点点,真息绵绵,行住坐卧,念兹在兹。即《参同契》所云寝寐神相抱,
觉寤候存亡,颜容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成始成终不能离此功夫也。至于平居日用须是烹炼饮
食,藉谷食之炁以壮脾胃生精液。次取阴阳配合之道,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
化生。自是生人至理,不必断绝以致枯槁,但须有节耳。此筑基炼已,对景无心取以为要也。
(21)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语出《周易•系辞下》,粘本盛借此来说明内炼
温养时要注意日常饮食摄养和男女房室养生,因为阴阳交合不仅是天地自然之理,也是“生人之
理”,故“不须断绝以致枯槁”,然而对阴阳交合之事切不可放纵,“但须有节耳”。这也是筑
基阶段的内炼要诀。
道教内炼生经过乾坤大周天、卯酉周天阶段后,还须经过开治命桥守中宫阶段才能进入结胎阶
段。《道养全书•复魏相公书》说:

此谓乾坤大周天,俟行之既熟即行卯酉周天,既如此,则一身之中南北东西俱流通矣。即开治命
桥守中宫。中宫初动时,如朱文公所云静极而 ,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此理最为真
切,此景最可想像。中宫既通即易经所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
业,美之至也。余后功夫只有长养圣胎而已。(22)

粘本盛在《论火候妙用》一节中对此也做了一番说明:初而坎离交媾为小周天,继而乾坤交媾为
大周天,又继而进阳火退阴符金木交并为卯酉周天,又继而开治命桥开中宫。中宫开通则由中达
外。此时内炼景象粘本盛借用《周易》坤卦的卦象来加以描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
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语出《周易•坤•文言》,乃释《坤》六五爻辞。黄,
中之色,六五柔居上卦中位,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黄中通理”言由中发外,其文理
可见。这是称赞君子的美质好比黄色中和、通达文理,他身居正确的位置,才美蕴存在内心,畅
流于四肢,发挥于事业。(23)粘本盛这里援引《坤》卦象来象征内炼过程中在结胎养胎之前的
一种人体生理景象。
粘本盛精于《周易》象数与义理之学,故在论述内炼养生,能娴熟地将《易》理与道法熔为一
炉。例如他在问答一“论少壮老”时,就援引十二消息卦的卦象来阐明人之生长发育的规律和每
一年龄阶段内炼养生的时机要诀。

问曰:人有少壮老三等,俱可学道乎?答曰:可。……人之生自父母交会,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
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体,与母分离。天命真元
著于祖窍,昼居二目而藏于泥丸,夜潜两肾而蓄于丹鼎。乳以养其五脏,炁则充乎六腑,骨弱如
绵,肉滑如脂,精之至也……此乃赤子混沌纯静无知属阴,如易之坤卦  。自一岁至三岁,长元
气六十四铢,一阳始生,其象如复卦  ……(24)

人的生命胚胎来自父母精血相合,当生命刚刚诞生处于赤子阶段时,纯静无知属阴,其
生命状态如坤卦之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之生命体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就可用十二消息卦来表
征。从一岁自十六岁,阳渐升阴渐降,依次用复、临、泰、大壮、夬、乾六息卦。自一岁至三
岁,长元气六十四铢,一阳始生,其象如复卦  ;至五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二阳始生如临
卦  ;至八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三阳始生如泰卦  ;至十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四阳始生如大
壮卦  ;至十三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五阳始生如夬卦  ;至十六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六阳全
生,如乾卦  。上述六个阶段元炁的增长数量三百八十四铢也符合易数之变化,所谓“盗天地三
百六十铢之正炁,原父母二十四铢之祖炁,共得三百八十四铢以全周天之造化而为一斤之数
也。”十六岁时,阳精充沛,乃内炼最佳时机,粘本盛指出:“此时纯阳既备,微阴未萌,精炁
充实,如得师指,修炼性命,立可成功。此少时可学道也。”这是指一至十六少时阶段。

    第二阶段壮时从十六岁至三十二岁,欲情萌动,元炁开始耗散,阴渐升而渐降,其生长发育
可用姤、循二卦象来象征。“由十六至二十四岁,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姤卦  ,一阴初生……
若勤修炼可谓不远復者矣;至三十二岁,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遁卦  ,二阴浸长,阳渐销,欲
虑蜂起,真源流薄。然而血炁方刚,志力果敢,若勤修炼则建立丹基亦易为力,此壮时可学道
也。”(25)姤卦一阴消、遁卦二阴消、否卦三阴消、观卦四阴消、剥卦五阴消、坤卦六阴消。
《道养全书》用姤、遁二消卦来表征壮时生命规律和特征,用否、观、剥、坤四消卦来表征老时
人体生理机能和内炼养生要则。
    第三阶段老时,从四十岁至六十四岁,其生理变化特征和内炼养生都与少时、壮时有很大差
别,粘本盛援引《周易》卦象对此作了十分形象的阐述:


        至四十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否卦  ,天地不交,二气各复其所,阴用事于内,阳
失位于外,若勤修炼,则危者可安,亡者可保。至四十八岁又耗元气六十四铢,应乎观卦  二阳
在外而阳息微,重阴上行而阴气盛,若勤修炼则仰方盛之阴柔扶向微之阳德;至五十六岁又耗元
气六十四铢,应乎剥卦  ,五阴并升乎上,一阳将反乎下,阴气横溃,阳力仅存,若勤修炼,如
续火于将穷之木,布雨于垂槁之苗;至六十四岁,卦气已通周,所得天地父母之原气,三百八十
四铢而为一斤之数者,耗散已尽复返于坤卦,纯阴用事,阳炁未萌,若勤修炼,时时采药,时时
栽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穷上而能反下,革柔为刚,返老为强矣。此老时可学道也。(26)


粘本盛用否卦   观卦   剥卦   坤卦表征人体从四十岁   四十八岁   五十六岁  六十四岁生命
运动每八年一个的生理机能变化特征,并根据卦象所显示的阴阳消息规律来形象地指示内炼养生
“进阳火、退阴符”的时机与法则,十分直观而又明了简约,便于修习。

    道教内炼养生的一个难点和关键是“火候”的把握,而道书对此常秘而不宣,以至道门中有
所谓“圣人传药不传火”的说法。粘本盛在《道养全书》中援引十二消息卦与一年十二个月、一
月三十日、一日十二辰分别相配,以卦象阴阳消息来揭示内炼所必须遵循的天地自然法则,指导
内炼者适时“进阳火、退阴符”。除此之外,粘本盛在《道养全书》后编还别立“图像说”,用
直观的各种图像来指示内炼养生,这是粘本盛易道融通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关于图像在内炼养
生中的意义,粘本盛指出:


        学者用功之时,不得图像指示而印证之则口授为难,而身上天机及火候何以了然于胸?
(27)

借助于包括易学卦象、人体构造在内的各种图像,有助于修炼者直观地了解人体脏腑器官的结
构、经络的分布、气血精液的传输,把握阴阳升降气机及内炼“火候”,避免瞎修盲炼。为此粘
本盛在《道养全书》后编特别附上内景图、任督二脉图、普照图、反照图、外药图、内药图、火
候图、天根月窟还返三十六宫图、返太极之图、铉方图、龙含狮坐之图、鼓巽风之图、及行禅
图、立禅图、坐禅图、卧禅图等十几副图像(28),作为内炼养生过程参照的图谱,以资内炼养
生。

从《道养全书》易道融通思想的剖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易》象数与义理之学在道教
内炼养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作用首先是基于“易学为道教理论休系提供了基本的思
维模式。”(29)正如四库馆臣所点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
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30)从《道养全书》对易学思想
的融摄来看,易学在道教内炼养生中有三方面的意义和具体应用。其一,《易》学为道教内炼养
生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型和论说工具,这从《道养全书》对道教内炼术语和诀要的诠
释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诸如《问答一》至《问答四》之“论火候妙用”、“论铅汞”、“论龙
虎”、“论四象五行”、“论河东搬运”、“论巽坤火”、“论卯酉周天”、“问婴儿”、“问
姹女”、“问水中有火”、“问既济”、“问未济”等,兹不一一细说;其二,借助《易》之象
数语言与符号,可以形象化地描述内炼养生中产生的生理景象,直观地表征内炼养生的具体法
式;其三,《易》图为道教内炼养生提供了简明扼要的临炉操作的图示,其作用如粘本盛所云
“进道其有崖梯矣”。(31)

注释:
(1)拙著:《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73页。
(2)(清)方鼎修、朱升元纂,清乾隆三十年刊《晋江县志》卷十一《人物志•仕迹》,民国三
十四年晋江县时代报社铅印本。
(3)(嘉兴)钱仪吉《碑传集》卷五十二,光绪十九年江苏书局校刊。
(4)同(3)。
(5)同(3)。
(6)清康熙稿本《道养全书》一,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本,下同。
(7)《道养全书》二。
(8)《道养全书》二。
(9)《道养全书》一。
(10)《道养全书》一。
(11)《道养全书》一。
(12)《道养全书》一。
(13)《道养全书》一。
(14)《道养全书》一。
(15)《道养全书》一。
(16)《道养全书》一。
(17)《道养全书》一。
(18)《道养全书》一。
(19)《道养全书》一。
(20)《道养全书》三。
(21)《道养全书》一。
(22)《道养全书》一。
(2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36页。
(24)《道养全书》一。
(25)《道养全书》一。
(26)《道养全书》一。
(27)《道养全书》三。
(28)《道养全书》四。
(29)詹石窗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78页。
(30)《四库全书总目•易学小序》。
(31)《道养全书》三。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易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赵永川真人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