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奇异科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初刻天眼通原理序          【字体:
初刻天眼通原理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易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8    

第一节 远近均见

  色尘为心浪外迹。心浪强者。开出之物象浓。递弱则递淡。浓淡之间。判以分别意识。于是远近之见生焉。是远近者。乃相对上之假名。绝对物象固自无远无近也。但凡夫肉眼所见。既不免于浓淡之分。远近之名遂不可废。得天眼者。其于心浪既能伏强起弱。则淡者无不可浓。一切皆浓。远亦成近。是固近物固见。远物亦无不见。从外迹论肉眼。惟宜于观近物者。以与眼球中之水晶体相适应也。若观稍远之物。则须迫压水晶体略作扁平状以迁就之。然其质呆滞。未能过事迫压。故较远之物不得明了焉。近世有远镜出。能藉镜筒伸缩之力以为调节。可补肉眼一部分之缺憾。虽不能与天眼并美。而远近如一之乐。未始不窥见一斑。人有赋质逾常。不假助于物。亦能远视者。盖缘水晶体较为灵活也。古代离娄子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清代恒兰台见游龙于九霄之端。皆属此类。天眼有修得有报得。修得者。现生修定之效果也。报得者。夙生修定之余习也。余习功力。恒视托生之趣而异。人类间具报得天眼者。只能见四天下事物。(即环绕须弥 山之四大洲)于诸天不能睹也。欲界诸天咸具报得天眼。惟见下不见上。如四王天除本天外。只见下五趣。忉利以上不得见焉。忉利天见四王以下六趣。夜摩以上不得见焉。余可类推。菩萨之报得天眼。高出诸天之上。然于大千世界犹未能遍见焉。若修得天眼。则不为上述所限。阿罗汉成果时。遍见大千。菩萨则有能见十方如恒沙等世界者。阿罗汉兼开慧眼。故能远见大千世界。菩萨兼开法眼。故能广见十方佛土。慧眼具含多义。主要为「照空」今反因之能见大千者。以空则不滞凡情。娑婆中苟有一法当前。皆得如念开为色尘故。法眼亦含多义。主要为「照俗」。俗法各有自性。一一法性本来常住。内开净色。为八识相分。依眼识分布诸外。则十方佛国见焉。凡夫外道虽修定成就。而法眼慧眼皆无。故天眼之力殊小。

第二节 彼此均见

  肉眼非惟于远物未能明了。即近身之物。其「视野」亦甚狭隘。(以目注视一处不移时其所及见之范围曰视野乃心理学所用名词也)物量小者。或一览而全得其性境。大者居常此部明而彼部昧。欲彼此同时均见。每不可得。吾人犹若能见物之全相者。惟藉眼球之迅速运转。先观一部。渐次及于余部而已。物量如非过大。能令初部余像未灭。末部本相既兴。所感全相。尚可谓之性境。其过大者。此部余像既灭。彼部本相始兴。彼此未能同兴。遂借法尘勉为凑合。当前之物。虽若全彰。只可谓带质境。其尤大者。运转眼球犹未足。则移动身体以迁就焉。此则欲窥带质境之全相尚不可能也。眼球舍去所对之部。余像尚能稍延。此心理学家经验之谈也。所舍之部属眼识相分。稍延之力属眼识见分。过渡之际。见分暂为交融前后。故前相得以稍延。及后相既固。见分专之。前相遂泯。若犹忆其谢落影子。则为独影境矣。物相每不能全显性境。自外迹论之。为眼膜之「中央小窝」量甚微细。未能一时将物相全部同入窝中故。究其里面。则心浪变化无常。眼根只能扶起当强之一部。是以顾此失彼。定力之于心浪。既有均势之能。无待眼根作强有力之助缘。故彼此得同时兼顾。形之于外。为脱眼球法则之拘束。无论物相大小。皆能全体同彰焉。释尊赞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盖喻掌中观果。性境分明。以阎浮提一洲之大。自阿那律视之 。能一时全部顿现。与掌果无异也。此为天眼彼此同时均见之实例。张镜于前。能见背后人物。于彼此均见之道。疑有所补助焉。其实镜中之影。只属镜之随缘作用。「对镜者」所见种种人物。可称为镜之附属文采。与背后人物之自体性境。固划然不同。最近西洋电气传真法。虽电话机中能现对谈人形貌。亦机器之附属文采。非彼对谈人之自体性境现乎前也。欲彼此景物同时并现自体性境。世无此等器具。必求实验。非修天眼不可。但习定者于天眼未成之前。有因偶落无记之际。忽觉亲睹背后或他方景象者。不论有无徵验。皆属独影境。勿得执为性境也。

第三节 微著均见

  物象得现于近前者。心浪本不为他浪所掩。然使其量也微。则意识恒循习惯为量著者所缠。意识既不与之俱起。眼识亦未能发。用在外迹则为眼球粗疏。不克接此微细物象也。修定成就。能使意识不循习攀缘。而随念与目的物俱。故物象之微者亦可见焉。此有二类。其一身量渺小。如微生虫是。其二质量薄劣。如饿鬼趣是。杯水之中。微虫无虑千百万。穷肉眼之力不能辨。天眼视之。则蠢动蠕然。佛诫舍利弗饮水勿用天眼。良以四大和合之身。(四大者一曰地二曰水三曰火四曰风地表实质水表润湿火表温暖风表动力)既不能废除饮食。见虫而饮。大乘慈悲之旨。见虫不饮。又缺营养之资。禁用天眼。使勿流于残忍。不得已也。显微镜能补助吾人目力。使见微细之物。然施诸垢水。斯有所见。若世俗号为清洁之水。则无睹焉。非此中果无微虫。乃补助力之未足耳。人之死也。上焉不能升天宫。下焉不致坠地狱。为人为畜。又未遇机缘成熟之处而 托胎。遂以中阴潜势。凑集薄劣质量。构成鬼趣之身。世人间有能见之者。然无特殊目力。所见亦只依稀仿佛。色如轻烟。貌略似人而已。其察及细微。奇形怪状凿然毕现。此固天眼能事。肉眼少及此者。(清代如罗两峰辈庶几及之)若当依稀仿佛之境现前。参以分别意识。于新亡久故诸亲友中。瞬缘其一。藉想阴作用。见此如烟薄质。宛然人趣之形。其衣冠面貌恍与生前所晤无异。世俗往往然也。实则现身一灭。中阴即乘异熟果范成别形。流入鬼趣。更多一度变化。未有衣冠面貌一如生前所晤者。无此理而竟幻为此相。则意识侵杂之故也。此等幻相。虽云失真。以有质量在。犹属带质境。若夫目力素无视鬼之能。或因沙门作法。或因外道施术。偶触起亡亲故友观念。抑被旁人妄想所波动。恍然有鬼现乎眼前。此则羌无质量之独影境耳。即或见其鬼行动。竟与法术目标相类。如回向生西。宛睹亡人乘莲而去。禁劾作崇。忽觉大厉被击而逃。仍是独头意识作用也。鬼趣身量非小不能验以显微境。摄影术偶得藉药力以留鬼影。然其现象。只为药片之附属文采。非鬼之自体性境。肉眼所觉。又往往为带质独影二境所混。(独影本非肉眼对境然世人每假肉眼引起之 )鬼趣真身。盖尚不易的见也。上文曰微曰著。皆指八识中种子之既熟得开为性境者言之。若种子未经熏习。或习而犹未熟。虽施以天眼。亦无性境可睹。阿罗汉不知有他方佛土。地上菩萨前前不见后后境界。即为此理所限也。世之具缚凡夫。有自称能见佛陀菩萨等相者。其为独头意识作用。自不待言。然所见虽妄。苟值特别因缘。亦可为测验之一助。如人精诚念佛。梦中得见阿弥陀。恳切禳灾。当前恍见观自在。此皆可藉幻影以测心地之若何潜变。使误认所见为真。斯失正知正见耳。复次。此类机会。不论本人有无所见。往往能诱起童男童女种种幻觉。若更奖励之。幻象将愈演愈多。其去佛道亦愈远。微虫饿鬼。种子粗劣。发起易。熏习亦易。故吾人八识田中皆当有此类既熟之种在。苟遇增上缘其色相固可得而见也。佛陀菩萨。种子净妙。发起难。熏习亦难。其能现为独影境者。则藉言说图象等观念引起相似形耳。是等观念。或积于今世。或习于夙生。均无不可。诸积习中更参以意识种种错杂法。故所感见之相似形。不必以今世所接之言说图象为限。「幻觉者」能见即生所未见之殊象。每本此理。


第四节 通塞均见

  物得见于肉眼之前。物眼之间。必无其他障碍物。即或有之。亦必属诸透明体。其所以然之故。原视心浪之起伏状态以为衡。心浪特出。不为他浪所掩。自然明现当前。为所掩者。则前物隐而后物显使后浪加乎前浪之上。而前浪理致仍存。现诸色尘。后物遂为透明质。前物迹象犹得与眼球相接焉。法相宗谓眼识九缘生。以「空」缘居其首。即此通而不塞之缘也。此缘亦可藉人工稍事补助。如科学家利用X光线以透视人身之类是也。其理由在表面为变不透明之质而透之。里面则一种心浪为他浪所加。藉特别势力维持。使仍不隐其状态也。无碍则通。有碍则塞。肉眼之观物也如是。天眼于通者固通。塞者亦无不通。此无他。在能调和心浪。使各起伏自如而已。心所欲见。随念标之。他浪让其特起。斯物象现焉。隔壁之人。肉眼不能越见之者。以壁之本浪压人浪而胜之也。既得天眼。心欲见人。人浪自强。壁浪退归无力。是以人浪得随念而开为色尘。筐中之衣物。身中之脏腑。以天眼视之。无不洞然在目。其理一也。即地下伏藏。云里奇景。推而至于地狱天宫诸境。一一了如指掌。亦无非此理也。此等所见。固皆与物质相函之性境也。世有覆 猜物。偶有奇中者。只属独头意识作用。勿得相混。盖 内所覆。虽是性境。但猜者非直接以肉眼缘之。只依之为心内动机。引起分别意识。展转幻成独影境云尔。此中界线。区别本易。但常人缺于参究耳。日本妇人有清原千鹤子者。(幼随兄习催眠术后实行深呼吸法)精神学家或推之得天眼者也。实则不然。观其射覆之成绩盖可知矣。是人尝承兄命。猜封筒中三纸之书。一二两纸对答无差。第三纸则意义相仿。而文字不符。又尝猜「深井虎藏」四字。误为「深水虎藏」。即此二例观之。其猜中之字。固由意识偶与八识隐相应。依正比量之力。自幻为文字之形。字形虽与筒中所藏者同。而笔画体势固另为一格。其不验者。则刹那之间。比量误立。意义虽未大差。而字形则从误量幻出。故不能与筒中所藏合符。此等作用。无论文字是否相符。均非直缘筒中之字。不出独头意识范围之外。字符者。丙种独影境也。字不符而义相近者。乙种独影境也。(若字义两失则入甲种独影境)使所见真是色尘。则「井」字误为「丹」字之类。容或一时眼力稍差所致。今乃以「水」代「井」显属联络观念所演成。第三纸所答。同此失误。是知其人非得天眼。(西人有能感三百里外火灾者效用与千鹤子不同究亦丙种独影境摄)

第五节 明暗均见

  物体立乎前。身足以触之。鼻足以嗅之。舌足以尝之。耳复足以听之。洵哉其为性境也。然欲观其形色。尚有明暗问题焉。白昼之观物。所以为明者日光也。密室之中。黑夜之际。皆暗无所睹。物像而犹能明。则藉灯光等类之相济也。就外迹言。物之形色不能离光而自现。是为肉眼一定楷则。就里面言。形色所从出。为称性而起之「八识相分。「体本寂灭。得一种势力熏灼于其间。而后昭著于心。此势力者。外光之根源也。势力强弱不一。故外光浓淡互异。光之浓者呈白相。淡者呈灰相。淡之极。则黑暗见焉。浓淡适宜之际。而形色明显。(适宜二字中有差等青色需光少黄色稍多红色更多过多惟见白色此其大纲也)调节光度与诸色相配。惟眼球之瞳孔是赖。在心则熏灼势力与寂灭色体适处平衡也。凡夫之心。不能随意发起光力。须日灯之属协助于旁而后可。苟失其助缘。当前之物。虽具诸色。概入黑暗之中。法相宗谓眼识九缘生。以「明」缘居其次。即此日灯等类之缘也。日灯等自身。俗谓之发光体。以熏灼力本自具足。故不再藉其他明缘而色自现。且更为辉耀。光从内发故也。(人工所造发光体普通灯烛外有电光一种其用颇大允占明缘重要地位)修天眼者之初得定也。虽能调伏心浪。使归宁静。然方注重扶持之功。弗克兼发熏灼之力。故尚处于「色阴区宇」外观物相。未能舍弃明缘。及其进也。定力无待扶持。光源渐得展拓。终于心光大明。融诸色体。开为外迹。物物兴起。皆不需日灯等之为缘。而与发光体无别。是故密室黑夜。物相无不赫然呈现。楞严谈修定历程云:「又以此心研究澄澈。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研究澄澈。得色之体。精光不乱。得光之源。修定途次。偶与此相应。暂能化暗为明。非惟可见暗室常物。即环绕身旁之隐微众生。(如鬼神等)亦并见之矣。此等境界。虽不可取。要由刻苦用功而来。故入天眼初步。若本无定力。而暗室中能见常物。则瞳力强者勉能及此。如清代纪晓岚少年时事。是其例也。其所谓暗。初非绝对无光。窗 素纸。集星宿微晖。转映室中诸物。未始不可小作助缘。但瞳力弱者不能应用之耳。

第六节 三世均见

  天眼与肉眼功力之比较。前五节大略尽之矣。然肉眼所见。只以现在之物为限。故比较之资。不涉过去未来二时焉。其实天眼于三世之物。均可为相对之境。范围大小。则视何等定力而异。若证阿罗汉果者。前后八万劫皆能见之。如舍利弗入定观鸽轮回事。是其一例。菩萨天眼。大者能观前后无量劫。凡夫外道等虽亦能见三世。其用殊狭。过去之事。既成陈迹。未来之事。尚属虚构。天眼乃能一律视为性境。未免为凡情所怀疑。此由不审三世所以区别之故也。夫境界者。各依相应之法性而自立。任一时间。境界皆无量无边。众生缘与不缘。其条理未尝或泯。吾人心量奇狭。一时只能缘一境。当缘之时。五识皆能感而知之。性境显然。名曰现在。先显现隐。相对上名曰过去。现隐后显。则名曰未来。或显或隐。系乎「能缘心」是否缘份具足。非关于」所缘境」之忽生忽灭。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何义欤。即所缘境无时不依法性而恒存也。缘起时尘境彰。缘谢时尘境寂。彰非始生。寂非竟灭。是之谓不生不灭。(世间法无常乃破执权说非大乘了义)世间相本无三世之分。因能缘心之迁变。乃立此假名。今先设一简单之例以明之。譬如甲乙丙三人同立于一地。各各距离稍远。旁观者一时不能并见二人。若观者先以目视甲。当时甲相不可不谓之现在境。次转移视线向乙。甲相由显而之隐。则正视乙时。乙相为现在境。甲相为过去境。由是凝再移视线于丙。初移之际。丙相未显。不可不谓之未来境。自主观上计之。甲乙丙三相。分明有过现未之分。而客观上则毫无交涉。盖使改其次第观之。三人之与三世又变更支配故。是知三世原属假名。然此只就三人始终立定不动言之。故三人之境。任易先后。所见无别。使三人初皆立。次皆坐。后皆卧。便成复杂之例。由第一种次第观之。初见甲立。次见乙坐。后见丙卧。由第二种次第观之。初见乙立。次见丙坐。后见甲卧。是三人之境。竟因观法次第不同而异其所见。常情对此。固以为世间相定非常住矣。不知第二次观法。见甲卧不见甲立。非甲立之境既全消失也。乃能缘心不经过其处。复为群众业力所波动。迫其缘于甲卧之相也。即第一次观法只见甲立。非当时绝无「甲坐」「甲卧」等境。亦为众业所驱。令其独经「甲立」一途而缘之云尔。余如乙丙或立或坐或卧等境。无不常住。可准此推之。世间相既常住。故任何事物。如在众生心中为既熟诸种子所构成。其能缘心本可随时彰之为色尘。然凡夫不能自由运用。惟心浪之强者是缘。故一生历程。各各有其特史。天眼大开心力自在。三世中之任一相。皆可作现在观。过未之事。非惟自他亲历者得现于前。即非必经之途。亦可随机发露。昔佛在世。有一比丘。得六神通。见其小沙弥七日当死。欲其死于家。遂教以归省父母。至第八日乃来。既而如期来见。比丘异之。再入定观察。见沙弥于归途以袈裟塞蚁穴。救蚁族水厄。故得免于早夭。按此早夭之境。当时在沙弥为未经之途径。比丘天眼乃分明感见者。为沙弥现业趋势所波动而起也。业力中途忽变。沙弥遂不经是境而他绕焉。此境虽然避免。不失其常住之性。比丘当时所感。固无异现在之色尘也。八日以后。救蚁之事。在沙弥所历虽属过去境。而比丘入定发现时。则又视之如现在耳。过去尘境。人工虽不能使之久住。尚可间接留其影像。简单者如撮影片。复杂者如电影戏。皆其例也。若未来之事。则无所施其技。以未尝先彰其境。不能潜收其迹也。过去未来之事。不必定须天眼而后知之。彼的的见性之大善知识。从心源启发处。迳以正智证之。虽无形相可睹。而开口无不应验者无论矣。(此类大善知识不轻易为人开口遇特殊机缘始行之)世间凡夫。有能于动机起时。(俗谓心血来潮即此)施以「率尔寻求心。「如值分别意识未炽。于过未事未始不可稍露消息。占算之家。谈言微中。此从冥会处得之也。巫觋之流。仿佛有睹。此从幻影处得之也。是等作用。虽间有小验。究由比量推出。视天眼直缘色尘正智迳彻心源之必符现量者。未可同日语也。此外尚有为邪魔鬼怪所凭而得知过未事者。占算巫觋等辈。多不足靠。以既无修定之功。复缺矢诚之念。于动机起时。契会未深。分别意识转瞬纷至。故所言所见。每与事实乖违。其从无思虑际。偶得开为正比量。始有相似徵验可言也。童男童女虽非习巫觋之业。为思虑单简。施以暗示。(此等暗示或由术士播弄或由尊长询问或由侪辈倡始或由自己萌动均可)往往能现此等独影境。其不足靠则与巫觋等。有研习催眠术者。尝以前生事询一童女。女一一答之。谓其无所见。童稚岂能撰答词。实则由暗示勾起想阴所蓄。开为幻觉耳。此种举动。只可作为游戏。若从而深信之惑矣。扶鸾之术。(即扶乩)古有其例。大率以诗词敷衍。叩以过未事。应验殊罕。来源多由」乩手「想阴潜运而出。其为鬼怪等所凭附者。」间亦有之。

结论

  六节原理辩论既竟。读者于天眼通境界。当可知其要领。不致为恍惚迷离之假境界所混矣。顾徒知其理。而无所以验之。何异对食谱而大嚼。见邻宝而空羡。是故修证尚焉。虽然。犹有说。以外道凡夫之法求修证者。纵得天眼。功能亦劣。重以贪嗔痴三毒未除。天眼开时。或见伏葬之金而垂涎。或见罗刹之女而起欲。或见往昔之仇而滋恨。或见狰狞之怪而失惊。凡此等等。每足为置身魔侣之媒介。古德诲人不许滥求神通。职是之故。必也修出世间定。尽举三毒而破之。及其成就。神通不求自得。得亦无流弊相随也。出世间定。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非震旦所尚。所当学者。厥惟大乘。大乘诸宗。皆有三昧可成。其中有顿有渐。择其顿者而学焉。即此父母所生之身。大开天眼。非不可能之事也。有志者图之。

文章录入:易林    责任编辑:易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天眼通天
    天眼通原理[绪论]
    天眼通原理
    瑜伽心灵学关于鬼魂的看法
    心灵学与量子力学
    心灵学--现代西方超心理学
    心灵学
    抱朴子内篇之六
    周易参同契
    六道轮回的科学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