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奇异科学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从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协同学看易学原理         ★★★ 【字体:
从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协同学看易学原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易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6    
绪 言


    易学哲理包括宇宙信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事问题、人生之起居作息、政治经济之措施、伦理道德之规范、人为措施之吉凶悔吝,尚牵涉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的结构关系,历代医家莫不以自然气候之运行,四时之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筋骨刚柔、经络运行、脉络之和畅息息相关。易学之理不但可应用于人体之治病,进而整顿山川河流、治国理政,莫不为然。自古以来,天道、人道相通,政理、病理息息相连,故政道与治道,莫不可自易学中借鉴。易学之中蕴含数理、生理、心理、天理,以至宇宙人生中一切大小诸事莫不囊括尽净,总括之,可曰生生之谓易。上自乾坤辟阖、日月运行、星辰棋布,下至山
川树木、五谷花草、人间诸象,举凡一切动植生物莫不含蕴有生生之理。万事之中,皆寓其机,知机者明,不知机者妄作凶。大凡人事之吉凶悔吝,皆有其应对之法则,顺天道而行者昌,逆之而行者必厄。易学并非机械宿命论,而是机遇率之运算与配合,以及洞烛机先之把握,更以人事之增益以补先天之不足,易以远眺,高瞻作为预测之准据,易之理即生命与生活之理,教人在宇宙与自然之律例中慎为进退,安于天机,并非兵家或术数者一味地权谋巧诈,企图左右逢源,以图侥幸。自古以来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世人读易者众,未读易之前是此人,读易之后仍是此人,是为未读易。今世,易学大为流行、肆间大为宣扬者
不过五行命理、星相卜筮、风水地理,以及望气观祥等等,大行其道,趋之者若鹜,而以之营生者亦大有人在,到处开班授徒,大登广告,以此敛财者,亦不计其数,世人不明白易之真义者,亦相互附会、竞相仿效,以至市井之间,以为易学不过是星相卜筮之术,竟日为人寻穴观风水,探索阴阳宅之是否大吉,甚至若干高官厚爵者亦广为延览,以图增进一己身家性命之富贵与繁荣。在当今台湾社会上所流行之易学,诚不过易之皮毛而已,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君不见坊间易学丛书方兴未艾,如雨后春笋,究其实皆市井庸夫欺世盗名、牟利之徒营生之所,岂可谓易之生命大义?


    易之为用,随人之所学有所不同,犹如砖瓦可盖大厦,亦可修茅墙土厝,可以之明宇宙自然变化之理,生命相互涵摄造化之道,人伦彼此相亲和谐之礼,政通人和开万世太平之业,亦可用之专事卜筮问占,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一个精读易义的人,必把握万事之先机、善观其微、未兆而知、曷事必卜?不知观机微者,虽已见兆亦黯然不知,纵卜之何益?且易是偶然律的预测,万事未必测得准,所谓易神通广大,不论大小事皆可预卜而知,不过五术之士所夸张之语,未可认真。

        当代易学研究之趋向,渐由传统之训诂、考据,而走向义理,而象与数乃义理之根基。言义理未必弃象数,象数中自有可征之义理,不明象数则义理亦难明。宇宙万事本是“象”,而易卦、易爻乃是万象之表象,藉卦爻符号系统去表征之,无外在之象,自无表征之象,所谓乾坤毁则无易矣。易之理即在乾坤中,倘无宇宙万事,何来众理?理在万有中,由吾人能知之心去呈现,但能知之心未可一概称之谓“认识主体”。因人材质有异,甲所能体会者,乙未必有此体会。所谓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是指在明哲通达人的心中有此同一之尺度,非一般凡夫俗子所同具,故以“认识主
体”涵盖一切“能知之心”,殊为荒谬。

        宇宙万事中寓有万事之理,理在事中,理事无碍,但倘无明哲之心去领会,此事亦然为事,未必悟及其理。苹果落地之事千古来诚司空见惯,非有牛顿之顿悟,则不明万有引力之理。故易理乃明哲之人对宇宙万事、万象之透析与领会,当今科学资讯发达,易学中即是宇宙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人事信息,以及成败信息之传达,“易”是信息的源头,乾坤为信息之本。

        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为崭新的科学哲学,易亦即宇宙系统、自然信息、正反相成、阴阳互补的协同作用,故本文拟就易与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等之关系分别予以阐述,以明其相互之涵蕴间,所表征之义理。

一、系统论的回顾


    纵观20世纪40年代,兴起了信息论、控制论与一般系统论之研究。迄60年代,美苏两国出现了系统研究热,各种系统理论之研究,纷纷出笼。到了70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正方兴未艾,各种系统论哲学,甚为流行。当我们省思了系统论的内容,以之与易学的系统论相互比拟,可说甚为吻合,因为宇宙是个整体,所谓系统论主要是建立在宇宙整体观的立场,去观察万事万物的流变。当代系统论提供了科学信息,而系统思想、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带来了崭新的哲学思维。

        对于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不是单靠还原论和分析法,把一切物质还原为分子、原子,甚至粒子和夸克所能济事,而是整体地去了解宇宙场中各系统之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克有济。宇宙现象不是单靠微观所可明了,更需透过宏观去看其“整体统一”的原理。20世纪的物理学走向简化归纳的路,以为找到了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物质的构造,正如李政道先生所云:“微观的基本粒子与宏观的太空科学、生命科学,需要统一研究。”(《联合报》2000年1月5日刊登李政道先生所述21世纪科学、物理学将兼具宏观与微观,该报记者李彦甫笔述。李政道答:19世纪未有人认为物理学已经完成其使命,事实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未完了。在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并未解决。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20世纪的物理学走向简化归纳的路,以为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物质的构造,21世纪的物理学,会朝“整体统一”前进,例如微观的基本粒子与宏观的太空科学需要统一研究。

  宇宙的形成、运动,相互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形成了各种“自组织系统”,但各“自组织之系统”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互补的。大自然中,生命界与无生命界是不能强为划分的,因为物物本有其太极。人类知识的大厦,不是孤立地去分析某些层面,而是整体协调地去看其系统组织的原理。

  传统以来,哲学追求真理,自希腊哲学由原初素朴的系统观念到现代系统理论,莫不追求何谓“真”,事实上,“真”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或心灵世界所认知的功夫,人对主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深浅,所探索的结果,都影响了“真”的层次。希腊哲人泰利斯(Thales604?—546B.C.)以“水”作为宇宙万有之始基。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纪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人)则以“火”为宇宙万有之始基。至于亚诺芝曼德(Anaximander 611?—547B.C.)则以“气”作为世界本原。到了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460?—362B.C.)则以原子作为宇宙万有之基点。到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人),则以“数”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并以“数”之秩序、和谐、规律,作为万有之整体观。

  到了柏拉图(Plato 427?—347B.C.)则以法相或理念为存在之始基,并以此精神性范畴以统一世界诸系统之整体观。迄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B.C.)则揭橥了整体性、目的性、组织性、因果性等关于事物生灭变化的四因说,更详细地研究了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且整体是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统一体。

  在我国古代哲学,荀子即提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的命题(《荀子·天论》)。这说明了任何一物不过是万物的一部分,而万物又是宇宙大道的一部分。在中国阴阳家哲学中将自然界和人体看成有同一的结构,以五行相互生克,作为组织秩序和规律的整体规划,因此,医家以人之五脏六腑、藏象、经络等有机结构与天地自然之五行结构息息相通,以气血津液、天人相应来解析人体生理与病理之关系。以上诸说虽未必臻于完善,但皆立足于整体与部分间之关系,以整体观去处理宇宙中一切的问题。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Von,Leibnizel646—1716)以单子(Monad)作为万有之始基,强调“单子”之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以及“单子’’之间相互联系,总之,以“单子”作为整体的基元。至于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1mmanuel,Kant,1724—1804)特别强调系统的三个特性,即内在目的性、自我建造性与整体在先性,因为整体的形式,不仅先天地规定了整体的内容,而且也先天地规定了整体中各部分所属的位置。康德首先提出了人类知识的系统性问题,思维的唯一功能就是把概念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再进行分类。

  康德哲学的范畴论意味着把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此后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aseph Von,Schellingl775—1854)也特别地强调了系统观,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活的整体,是有机的整体。其次,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以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不过是整体所派生,但整体亦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且整体亦即存于部分之有机结合中,整体只能透过部分,才能成为自身中的完全整体。

  近代的物理和生命还原论者,将万物化为原子,并探讨其中中子、质子和电子的相互关系,至于生命分子科学,则从细胞还原为细胞核为其构成要件,这种还原论的分析法不能察知宇宙结构之全貌。德国近代大哲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 1770—1831)在系统论发展史上则有特大的贡献,他说明了对立面的独立原理、整体性的有机原则,其间各部分之内在联系性与不可分割,以及整体性的进化原则、内在矛盾运动。

  总之,就近代哲学系统论而言,“真理”只有在作为系统中才能实现。真理在事物之体系中,不在部分的里面,由吾人认知之心,就系统整体性地把握,加以体会,然后以概念的工具,去加以表达。概念是认知的产物,无系统性整体的把握与体会,吾人认知心不克知之。认识单个之事物,只不过构成常识,而不能成为知识的体系,正如认识个别的英文单字,并不能成为句子与文章一样


二、现代系统理论


  认识事物必须基于系统的整体观,在认识过程中,真理便在历程中呈现。英国当代大哲怀德海(Alfred North,Whiteheadl861—1947)便做如是观。怀氏于1925年后提出摄受原理(A Comprehensive theory),认为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摄受、相互依傍、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 JackB.Rogers & Forrest Baird,“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A Case Study Approach",pp.186—190.(Harper & Row,Publisher,SanFrancisco.)Alfred North Whitehead,“Essay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7)p.4,and "Process and Reality",(NewYork:Macmillan,1929),P.31.)宇宙本是一个历程、一个体系,在我国易学思想中此种思想早已屡见不鲜,确认宇宙是一个相关联系的整合系统,且人即是宇宙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和自然彼此和融相洽,并非相互对立、彼此排斥。

        在当代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Henry Bergson l859—1941)之思想中,亦将万物视为生命有机体,重视系统观念和思想。又如德国倡导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克勒(W.Kohler)即看重经验之统一全体,而非一般分析心理学之专重个别现象与事故。

        近代哲学看重知识论(Epistemology),大多以心理学分析方法,去了解认知的过程。但20世纪的哲学主题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系统论中去普遍认识其结构,人们已不只限于本体论的探讨(Ontology),亦不只限于在认识论中去认识对象系统,人之认识乃由于人具有系统思考的本能,并不是专凭一鳞半爪式地去认知局部的信息。人对万事万物以及宇宙认知,知识论并不能提供什么作用,而是透过本体、超越本体与辩证思维,暨实践哲学、科学实证去把握其系统思维,传统经验论与理性论之争,在当今而言,已殊无意义。形上学思维亦不能脱离辩证思维和关系逻辑(W. T. Jone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ook IV, Second Edition Revised, P 340,--"all judgement is conditional.),更不能脱离科学哲学与物理科学等之探究。若单凭形上学之思维,不过空中楼阁,康德早已提及(W. T. Jone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51-64:"Critique of Rationalistic Metaphysics)。当代系统思维强调万有之联系性、关连性、秩序性与规律性,宇宙万有不是孤立的系统,跨人20世纪之初,人类认识领域不断扩充,化学物理逐渐深入到由大量元素组成的具有大量自由度的复杂客体。由于构成这些客体的元素数量庞大、关系复杂、随机变化,已使得传统科学显得无能为力,20世纪后期,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天文学都从研究个体事物,转而研究整体事物,从“个体实物中心”转向“系统中心”,科学在继续发展分析、还原方法之同时,早提出了发展整体的、综合的方法。

        诸如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1879—1955)的相对论、统一场论,玻尔兹曼(L卫.Boltzmann)的有序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s)[2]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等,都从不同的科学领域发展了系统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新的系统理论不断呈现,在生物学方面诸如生命系统理论、超循环理论,社会科学方面诸如经济控制论、运筹学、未来学等等都是,哲学方面更从高度综合的立场去概括地研究各种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性去把握事物之究竟,在天文学方面不在于发现个别的新星,而是在整个星群、星系中去厘定它的定位和作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都在在地着重其彼此间的协调性、关连性。系统理论着重结构、要素、功能、信息、反馈、控制、协调、熵、序、同构、同态等,着重彼此间之基本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定量化原则等。自然科学方面固从系统理论去探索宇宙中各部分之关系,即社会科学方面对于如何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哲学、美
学、哲学等等,皆引进了系统理论,以求统合的发展。


三、易学与系统论之研究


    普里高津(1.Prigogine,1917—)在其《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曾公开赞扬说:“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1]中国古人不仅讲五伦,而且也讲天人之关系,如:《荀子》一书就极强调人与天和自然的关系(《荀子·天论》),《尚书》则讲究人与上帝的宗教关系(《尚书》之《尧典》、《舜典》),《易经》和《易传》中更阐明了人与天、宇宙、万物的关系,所谓保合太和原理即是从系统观点,去协调万有之有序(《易·乾卦·文言传》)。系统思维,在古代传统中国思维中即已有深刻的描述,在道家的著作与阴阳家的著作中,所在皆是,对当代系统论的研究颇具影响力。

        西方希腊哲学以水、火、气、数、无限等等去说明宇宙系统之源头,我国在《周易》中则以乾元、或太极作为宇宙万有之始基,所谓有太极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万物,至云物物一太极,乃指万有中都秉有太极所分予之部分,《易经》把世界视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织成的系统整体。由太极而两仪、四象、八卦而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统合的整体力量;而二仪却是正反、阴阳的代表,察之当今太空物理学明示吾人,有正物质,亦有反物质,有显物质,亦有隐物质,有明物质,亦有暗物质,都不离一正一反的二仪相对,四象八卦代表变化的重叠和发展。六十四卦是一个“群”,此群体代表天地万事万物,每一个单卦是一个单
体,复卦是单体的组合。有此组合始有六十四卦之排列。故每一单卦就代表一个单元,而六爻则是组成单元整体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基元,任何一爻的变动,就会引起相关系统系列的变化。因此,中国古代的智慧,早已昭告世人,宇宙是个生命组织体,在此整体中包括各个系统,每个系统中,又涵摄不同系统,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形成了此立彼立、此起彼起、此成彼成、此存彼存、此灭彼灭,此亡彼亡的密切关系。《易·系辞上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即云《周易》的原理为天地的准则,可以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地包含
在内,从整体上可说把握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准则。八卦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基本要素,此八种个体是相互联系的;其作用彼此息息相关,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周易·系辞下传》)。卦象相重、相叠而成三百八十四爻,其中充满正反、盈虚、相互推移、相互交递等现象,而适时变动的规律也就在其中了。简言之,《周易》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个由基本要素所组织起来的、不仅包含着层层的结构、更包含着重重的运动和变化的系统世
界。

        《周易》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多层次的系统整体。最基本的正反配对即是阴阳,六十四卦中,阳卦十六,阴卦十六,阴阳交配卦则有三十二,它们之间彼此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周易》以刚柔为立本者也,亦即以阳刚与阴柔确立一卦的根本关系,阳卦中有阴爻,阴卦中亦有阳爻,阴阳卦则阴阳爻相交互,无阳不长,无阴不生,天地万物之构造,皆不离阴柔、阳刚之作用,即如宇宙之力,亦有强力与弱力之分,离开阴阳之结构万物不能存在。

        在宇宙中有母系统、子系统之分,如太阳为太阳系之母系统,而九大行星则为太阳系之子系统。就地球而言固为太阳之子系统,但对月亮而言却为母系统,地球对山川河流而言为母系统,至于其上所有之物则为子系统。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易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太上感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