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奇异科学 >> 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从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协同学看易学原理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易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6 | |||||
当代易学研究之趋向,渐由传统之训诂、考据,而走向义理,而象与数乃义理之根基。言义理未必弃象数,象数中自有可征之义理,不明象数则义理亦难明。宇宙万事本是“象”,而易卦、易爻乃是万象之表象,藉卦爻符号系统去表征之,无外在之象,自无表征之象,所谓乾坤毁则无易矣。易之理即在乾坤中,倘无宇宙万事,何来众理?理在万有中,由吾人能知之心去呈现,但能知之心未可一概称之谓“认识主体”。因人材质有异,甲所能体会者,乙未必有此体会。所谓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是指在明哲通达人的心中有此同一之尺度,非一般凡夫俗子所同具,故以“认识主 宇宙万事中寓有万事之理,理在事中,理事无碍,但倘无明哲之心去领会,此事亦然为事,未必悟及其理。苹果落地之事千古来诚司空见惯,非有牛顿之顿悟,则不明万有引力之理。故易理乃明哲之人对宇宙万事、万象之透析与领会,当今科学资讯发达,易学中即是宇宙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人事信息,以及成败信息之传达,“易”是信息的源头,乾坤为信息之本。 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为崭新的科学哲学,易亦即宇宙系统、自然信息、正反相成、阴阳互补的协同作用,故本文拟就易与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等之关系分别予以阐述,以明其相互之涵蕴间,所表征之义理。 一、系统论的回顾
对于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不是单靠还原论和分析法,把一切物质还原为分子、原子,甚至粒子和夸克所能济事,而是整体地去了解宇宙场中各系统之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克有济。宇宙现象不是单靠微观所可明了,更需透过宏观去看其“整体统一”的原理。20世纪的物理学走向简化归纳的路,以为找到了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物质的构造,正如李政道先生所云:“微观的基本粒子与宏观的太空科学、生命科学,需要统一研究。”(《联合报》2000年1月5日刊登李政道先生所述21世纪科学、物理学将兼具宏观与微观,该报记者李彦甫笔述。李政道答:19世纪未有人认为物理学已经完成其使命,事实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未完了。在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并未解决。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20世纪的物理学走向简化归纳的路,以为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物质的构造,21世纪的物理学,会朝“整体统一”前进,例如微观的基本粒子与宏观的太空科学需要统一研究。) 宇宙的形成、运动,相互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形成了各种“自组织系统”,但各“自组织之系统”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互补的。大自然中,生命界与无生命界是不能强为划分的,因为物物本有其太极。人类知识的大厦,不是孤立地去分析某些层面,而是整体协调地去看其系统组织的原理。 传统以来,哲学追求真理,自希腊哲学由原初素朴的系统观念到现代系统理论,莫不追求何谓“真”,事实上,“真”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或心灵世界所认知的功夫,人对主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深浅,所探索的结果,都影响了“真”的层次。希腊哲人泰利斯(Thales604?—546B.C.)以“水”作为宇宙万有之始基。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纪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人)则以“火”为宇宙万有之始基。至于亚诺芝曼德(Anaximander 611?—547B.C.)则以“气”作为世界本原。到了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460?—362B.C.)则以原子作为宇宙万有之基点。到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人),则以“数”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并以“数”之秩序、和谐、规律,作为万有之整体观。 到了柏拉图(Plato 427?—347B.C.)则以法相或理念为存在之始基,并以此精神性范畴以统一世界诸系统之整体观。迄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B.C.)则揭橥了整体性、目的性、组织性、因果性等关于事物生灭变化的四因说,更详细地研究了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且整体是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统一体。 在我国古代哲学,荀子即提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的命题(《荀子·天论》)。这说明了任何一物不过是万物的一部分,而万物又是宇宙大道的一部分。在中国阴阳家哲学中将自然界和人体看成有同一的结构,以五行相互生克,作为组织秩序和规律的整体规划,因此,医家以人之五脏六腑、藏象、经络等有机结构与天地自然之五行结构息息相通,以气血津液、天人相应来解析人体生理与病理之关系。以上诸说虽未必臻于完善,但皆立足于整体与部分间之关系,以整体观去处理宇宙中一切的问题。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Von,Leibnizel646—1716)以单子(Monad)作为万有之始基,强调“单子”之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以及“单子’’之间相互联系,总之,以“单子”作为整体的基元。至于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1mmanuel,Kant,1724—1804)特别强调系统的三个特性,即内在目的性、自我建造性与整体在先性,因为整体的形式,不仅先天地规定了整体的内容,而且也先天地规定了整体中各部分所属的位置。康德首先提出了人类知识的系统性问题,思维的唯一功能就是把概念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再进行分类。 康德哲学的范畴论意味着把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此后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aseph Von,Schellingl775—1854)也特别地强调了系统观,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活的整体,是有机的整体。其次,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以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不过是整体所派生,但整体亦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且整体亦即存于部分之有机结合中,整体只能透过部分,才能成为自身中的完全整体。 近代的物理和生命还原论者,将万物化为原子,并探讨其中中子、质子和电子的相互关系,至于生命分子科学,则从细胞还原为细胞核为其构成要件,这种还原论的分析法不能察知宇宙结构之全貌。德国近代大哲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 1770—1831)在系统论发展史上则有特大的贡献,他说明了对立面的独立原理、整体性的有机原则,其间各部分之内在联系性与不可分割,以及整体性的进化原则、内在矛盾运动。 总之,就近代哲学系统论而言,“真理”只有在作为系统中才能实现。真理在事物之体系中,不在部分的里面,由吾人认知之心,就系统整体性地把握,加以体会,然后以概念的工具,去加以表达。概念是认知的产物,无系统性整体的把握与体会,吾人认知心不克知之。认识单个之事物,只不过构成常识,而不能成为知识的体系,正如认识个别的英文单字,并不能成为句子与文章一样
在当代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Henry Bergson l859—1941)之思想中,亦将万物视为生命有机体,重视系统观念和思想。又如德国倡导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克勒(W.Kohler)即看重经验之统一全体,而非一般分析心理学之专重个别现象与事故。 近代哲学看重知识论(Epistemology),大多以心理学分析方法,去了解认知的过程。但20世纪的哲学主题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系统论中去普遍认识其结构,人们已不只限于本体论的探讨(Ontology),亦不只限于在认识论中去认识对象系统,人之认识乃由于人具有系统思考的本能,并不是专凭一鳞半爪式地去认知局部的信息。人对万事万物以及宇宙认知,知识论并不能提供什么作用,而是透过本体、超越本体与辩证思维,暨实践哲学、科学实证去把握其系统思维,传统经验论与理性论之争,在当今而言,已殊无意义。形上学思维亦不能脱离辩证思维和关系逻辑(W. T. Jone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ook IV, Second Edition Revised, P 340,--"all judgement is conditional.),更不能脱离科学哲学与物理科学等之探究。若单凭形上学之思维,不过空中楼阁,康德早已提及(W. T. Jone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51-64:"Critique of Rationalistic Metaphysics)。当代系统思维强调万有之联系性、关连性、秩序性与规律性,宇宙万有不是孤立的系统,跨人20世纪之初,人类认识领域不断扩充,化学物理逐渐深入到由大量元素组成的具有大量自由度的复杂客体。由于构成这些客体的元素数量庞大、关系复杂、随机变化,已使得传统科学显得无能为力,20世纪后期,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天文学都从研究个体事物,转而研究整体事物,从“个体实物中心”转向“系统中心”,科学在继续发展分析、还原方法之同时,早提出了发展整体的、综合的方法。 诸如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1879—1955)的相对论、统一场论,玻尔兹曼(L卫.Boltzmann)的有序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s)[2]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等,都从不同的科学领域发展了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性去把握事物之究竟,在天文学方面不在于发现个别的新星,而是在整个星群、星系中去厘定它的定位和作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都在在地着重其彼此间的协调性、关连性。系统理论着重结构、要素、功能、信息、反馈、控制、协调、熵、序、同构、同态等,着重彼此间之基本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定量化原则等。自然科学方面固从系统理论去探索宇宙中各部分之关系,即社会科学方面对于如何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哲学、美
西方希腊哲学以水、火、气、数、无限等等去说明宇宙系统之源头,我国在《周易》中则以乾元、或太极作为宇宙万有之始基,所谓有太极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万物,至云物物一太极,乃指万有中都秉有太极所分予之部分,《易经》把世界视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织成的系统整体。由太极而两仪、四象、八卦而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统合的整体力量;而二仪却是正反、阴阳的代表,察之当今太空物理学明示吾人,有正物质,亦有反物质,有显物质,亦有隐物质,有明物质,亦有暗物质,都不离一正一反的二仪相对,四象八卦代表变化的重叠和发展。六十四卦是一个“群”,此群体代表天地万事万物,每一个单卦是一个单 《周易》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多层次的系统整体。最基本的正反配对即是阴阳,六十四卦中,阳卦十六,阴卦十六,阴阳交配卦则有三十二,它们之间彼此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周易》以刚柔为立本者也,亦即以阳刚与阴柔确立一卦的根本关系,阳卦中有阴爻,阴卦中亦有阳爻,阴阳卦则阴阳爻相交互,无阳不长,无阴不生,天地万物之构造,皆不离阴柔、阳刚之作用,即如宇宙之力,亦有强力与弱力之分,离开阴阳之结构万物不能存在。 在宇宙中有母系统、子系统之分,如太阳为太阳系之母系统,而九大行星则为太阳系之子系统。就地球而言固为太阳之子系统,但对月亮而言却为母系统,地球对山川河流而言为母系统,至于其上所有之物则为子系统。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易林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太上感应篇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
|